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研究文章

从大别山跨向秦岭

发布日期: 2016-04-22 来源:

   一九四六年,英雄的中原部队在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中,英勇地冲破了国民党三十万军队的包围,胜利地实现了战略转移,光荣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其中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所在的北路突围主力,翻山越水,斩关夺隘,从巍巍大别山跨向莽莽秦岭,开辟了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游击战场。

  如果说,胜利的中原突围,谱写了一部革命英雄史诗,那么,北路突围部队的战斗历程,则是这部史诗的灿烂篇章。

  

  一九四六年六月,中原上空急卷着内战乌云。国民党反动派蓄谋已久的对我中原军区部队的“围歼”作战,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指使下,为了“一举歼灭”我中原部队,竟向他的第五、第六战区下达反革命作战命令称:

  “应按既定计划,先速歼鄂中李先念部,便尔后主力作战之利。郑州刘峙在驻马店设指挥所,统一指挥下列各兵团:第五绥署孙震辖之第十五、四十一、四十七及一七四师等各整编师,第六绥署周喦辖之第六十六、七十五、七十二等各整编师,对鄂中‘奸匪’实行进剿作战。开始时空军应给有力配合,并希密切联络。……担任攻击各部队统于己月养日(按:六月二十二日)前秘密完成包围形势,以攻击准备,实施攻击。各部在攻击行动中,应严防‘奸匪’伺隙逃窜。”

  面对敌人“围歼”的紧迫形势,党中央指示中原部队:立即准备突围。中央指示说:

  目前顽军主力布置在西面,然在津浦路上,二月以来,即秘密加强碉堡与封锁沟,企图以强大兵力分路由西向东追击,压迫我于津浦路以西附近狭小地区,歼灭我军。……如果我不能战胜渡黄河、淮河水网及津浦路上的封锁,其危险性是很严重的。主力向西当然有许多困难与危险,但比向东地区广大(豫西、鄂西、陕南、川东),便于机动。如和平破裂,即准备在这一广大地区作长期游击战争,牵制敌人,配合华北、东北,将起重大战略作用。   中原局、中原军区遵照中央指示,马上作出了武装突围的战略部署,报请中央批示。中原局、中原军区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遵照中央指示,我之战略准备:主力向西突围,尔后直逼内乡、浙川、荆紫关地区,待许昌敌调动后,主力经伏牛山腹地,出卢氏、洛宁,越陇海路渡河到太岳区。万一不成,那么我们即在伏牛山、秦岭打游击,必要时转甘南创造根据地,或到陕甘会师。同时,我们亦准备渡襄河,进到武当山创造根据地,或者进川再转甘南地区。但我们力争第一方案。”

  

  党中央马上批准了这一战略部署。

  六月二十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具体作出了部队突围的战斗布置决定把向西突围的主力部队分作南北二路,北路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同志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机关和二纵队(缺十五旅两个团),自广水与信阳间突破敌人的平汉路封锁线,向西挺进,南路由王树声等同志率领一纵队(缺第一旅),从孝感、花园间突破敌人的平汉路封锁线,向西挺进。同时,为了迷惑敌人,掩护主力突围,决定由皮定钧同志率领一纵第一旅向东佯攻,造成主力东进的态势。张体学同志亦率领鄂东军区部队,向东挺进大别山腹地,牵制敌人兵力。黄林同志率领河南军区部队,罗厚福同志率领江汉军区部队,在平汉线西侧,分别掩护北路与南路主力突围作战。王海山同志率二纵十五旅提前控制宜城一线襄河渡口,掩护南路部队通过。

  当时组成北路主力军的,有曾在陕甘宁创造南泥湾经验,经历了南下湘粤,转战万里,中外驰名的八路军三五九旅;有曾在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新四军第五师主力——英勇善战的十三旅和十五旅四十五团。

  六月二十四日,中原军区部队奉令在根据地内秘密集结,向突围方向运动。经受过千锤百炼的北路劲旅,在六月二十九日,抢在敌人总攻击令下达前,悄然地靠拢武胜关至柳林车站的平汉铁路东侧,控制了出击阵地,准备神速、勇猛地砸碎蒋介石惨淡经营达半年之久的封锁线。

  

  

  武胜关至柳林一带的地形,十分险峻。这里是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的结合部,群峦叠嶂,奇峰竞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围困中原我军,他们在日本帝国主义用以分割封锁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所构筑的军事设施基础上,进一步构筑了集团工事,派遣嫡系部队六十六军(即整编第六十六师)据险扼守。

  六月二十九日,正是“月黑头”的阴历六月初一的晚上,天空浓云密布,细雨纷纷。参加北路突围的一万五千余人的铁流,就在夜幕和群山的隐护下,英勇地开始了突围。

  为了迅速通过封锁线,部队分兵两路扑向敌人。一路由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同志率领,其中包括十三旅、军区警卫团、十五旅四十五团和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从柳林车站与何家店之间,突过平汉线;一路由王震等同志率领,其中包括三五九旅及干部旅,从右翼的武胜关北面的李家寨突过平汉线。

  在鄂豫边区,一向以勇敢善战著称的十三旅三十七团,奉令担任夺取柳林车站,打开缺口,掩护首脑机关突围的光荣战斗任务。

  战斗在夜.晚十时许打响。担任夺取柳林车站东侧制高点的一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据守在明碉暗堡里的敌人猛扑。由三排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在全营的火力掩护下,迅速接近了敌人,立即用枪弹、手榴弹、炸药包,一起向敌堡倾泻。激战半小时,夺取了制高点。接着,二、三营在一营的掩护下,迅速展开夺取柳林车站的战斗。顿时,千万条弹道的火光织成了火网。激战不到一小时,红色信号弹纷纷射向漆黑的夜空,敌人的阵地被夺取了,敌人自夸“固若金汤”的封锁线砸烂了,我军突围的缺口打开了!浩荡铁流神速地通过缺口,跨过平汉铁路线,向西挺进。

  黎明,掩护部队的战士,披着朝霞,警惕地守卫在各个制高点上,直到全军胜利通过铁路封锁线,才安全撤离。

  当突围的大队人马离开铁路线三十多华里,敌人才从花园、信阳、广水调来了援军,架起大炮,朝着我们进军的方向盲目地射击。

  在这同一天晚上,英雄的三五九旅,象一把利刃,也神速地劈开了敌人的封锁线,掩护着干部旅,胜利地从李家寨横跨平汉铁路,向西挺进。

  北路主力突过平汉铁路封锁线的第二天,鄂东军区部队,在向大别山腹地挺进的途中,一举解放麻城。

  七月一日,南路突围主力经过艰苦鏖战,在花园以北的王家店,也胜利地突过平汉铁路,直指襄河,江汉军区部队,奉命从安陆城西面的桑树店地区出发,作一纵进军前导。

  向东佯攻,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突围的一纵一旅,在皮定钧同志率领下,于六月二十六日与敌人打响;二十七日,在白雀园激战竟日;二十八日,胜利突过大别山中鄂豫两省边界处的交通孔道——小界岭;七月一日,进入大别山腹地——鄂皖边界,继续向东前进。

  七月四日,河南军区部队掩护北路主力突过平汉路后,奉令随北路主力右后翼,向西挺进伏牛山。

  至此,国民党反动派以三十万大军、六千座碉堡,对我中原部队构成的包围圈,被我英雄的中原部队所砸烂了。

  三

  

  突破平汉路封锁线的中原部队北路突围主力,就象冲向暴风雨的勇猛的海燕,向着敌人陈以重兵的桐柏群山和豫西南平原疾进。

  这时,已经发现我主力突围西进的国民党反动派慌张起来了,蒋介石在电话里斥责委以统一指挥“进剿”中原部队大权的刘峙“作战不力”。刘峙忧心忡忡地在郑卅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

  “吾人若不健忘,当能忆及去年十一、十二月间,李先念曾全部兵力实行西窜(注:指抗战胜利后,我在桐柏的反内战斗争)。当时襄樊被其包围,光(化)、谷(城)受其震撼。此次共军之窜扰,其蓄意盖在鄂北、豫南一带,形成一广大割据区。……”惊魂未定的刘峙的谈话表明,蒋介石的统帅部显然没弄清我主力西进的意图,但是他们严重地注意了我军的这一战略行动,而且十分害怕我中原部队恢复日本投降后三大主力会师桐柏时的态势,再郑州背后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因而,连忙动用了他们陈于路西的重兵,对我北路突围主力进行阻击、合围,妄图予以“歼灭”。首先是把驻河南许昌、确山、明港一线的四十一军和襄樊、南阳、谷城一线的第十军,火速调往随县北部的天河口一线,构成一道新的封锁线,阻我前进,然后在七月四日前予以包围“聚歼”。然而,在七月四日,我北路突围主力已神速地跨过了天河口一线,进抵桐柏。接着,蒋介石又命令刘峙调四十一军、十军与驻方城、泌阳、桐柏一线的十五军相配合,于七月七日以前,在唐河以南的苍苔地区对我进行截击、围歼。此时,我北路突围主力又在敌人的封锁线形成前,跨过了苍苔地区,夺取了郭滩渡口,架设了浮桥,飞渡唐河。蒋介石妄图阻我于唐河左岸,迫我背水就歼,连忙派出了十二架美制飞机,用空军封锁唐河。但蒋介石的这一梦想仍然幻灭。我们的部队安全地跨过了唐河与白河,继续大踏步地进军在豫西南平原上。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我们这支一往无前的英雄部队,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几乎没有经过重大战斗,就胜利地跨过了桐柏山,跨过豫西南平原,插入了伏牛山南麓。七月十二日,全军胜利抵达战略转移部署中预定的内乡、渐川、荆紫关地区。与此同时,南路突围主力,也经过激战,胜利跨过了襄河,继续向武当山前进。

  战局的这一发展,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部署。原来,他的部署是:用五倍于我的兵力,“一举歼灭”中原军医部队于宣化店地区。此计不成,即由西向东追击,然后“聚歼”我军于津浦线西侧,借以运兵东向,找我华东主力决战。结果是既未能歼我于宣化店,又未能迫击我军东去。相反,我中原部队主力却在胜利突围之后,长驱数千里,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牵到西边,为华东我军主力捕捉歼敌战机创造了条件。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全面内战,一开始就碰了钉子。他老羞成怒,一面以“堵击不力”的罪名,下令撤掉了十五军军长武庭麟的职务,一面向郑州、武汉、西安各绥靖公署下令,急调四十一军、四十七军、十五军、十军,分别置于南阳、镇平、内乡以南,和丹江沿岸的淅川一带,妄图在丹江左岸构成新的堵击、围歼阵势,同时令其二十师、十三师仍执行尾追任务。胡宗南部驻关中的第一军第一师和驻陕县的九十军第六十一师,亦星夜调至入陕咽喉——荆紫关,据险防堵。

  为了摆脱集结在丹江左岸的敌人,我军决定飞渡丹江,然后西进入陕。

  这时,丹江左岸的淅川、马蹬和李官桥,已被实行“超前追击”的敌人四十一军之一二四师、四十七军之一二五师和宛西保安团占领。

  为了夺取抢渡丹江的渡口,七月十三日,三五九旅冒着滂沱大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淅川;十三旅三八团包围马蹬;其余部队同尾追的敌人展开了战斗。

  七月十四日,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同志,率领着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到达淅川附近的丹江左岸,准备抢渡。

  当时,丹江地区连日暴雨,满江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树木草渣,奔腾咆哮。江上没有船只,也没有桥梁。开始几次派人探渡,均告失败。后来,由于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的指点,终于在离淅川城三华里许的大石桥,找到一个可以徒涉的渡口。于是,大队人马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扫射,胜利地渡过了丹江,把敌人抛在后面。

  同一天,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和干部旅,经过激烈战斗,冲破了荆紫关,直指陕南。

  

  

  先念同志率领的由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和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组成的左翼部队,进军在鄂西北郧县境内的丛山峻岭之中。

  这时,蒋介石正更加疯狂地扩大内战规模,向全国各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地给中原局发来电报指示。电报说:

  蒋介石决心大打,其计划是先攻苏皖,后攻华北,并企图消灭我中原军。……我党决心粉碎反动派的进攻,争取胜利,取得和平。我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区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

  党中央这一新的战略决策,赋予了中原部队全体指战员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知道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必须以无产阶级军队的坚定性,革命英雄主义,勇敢、顽强地去战胜前进道路上必然遇到的艰难险阻。

  敌情仍然十分严重。七月十五日,当先念同志率领的左翼入陕部队,沿着滔河右岸高山狭谷的羊肠小道向西北方向进军时,因“作战不力”而受到蒋介石斥责的刘峙,突然高兴起来。他认为北路突围主力进入荆紫关、郧阳地区,已陷入他们的“决胜点”,是“战略上难得的好机会”。于是命令他的一二四、一二五两个师紧紧尾追上来,命令四十一军的一二二师由淅川渡过丹江,向滔河方向运动。与此同时,敌人的第一军、九十军、十五军等共十个师的兵力,正在向我集结,企图在滔河右岸的狐狸垭、白桑关地区,布下包围圈,对我进行“围歼”。但是,我们的部队又在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形成之前,即神速地撤离了这个地区,向西疾进。

  七月十七日,天刚黎明,国民党的飞机就沿着滔河右岸反复低空侦察。因为敌情严重,部队一直循着山谷小道前进。二十来天的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已是人困马乏。许多同志赤脚行军,一步一个血印。这天下午,部队抵达南化塘时,国民党号称“天下第一军”的胡宗南第一军第一师,已经据险构筑工事,挡住了我军入陕的道路。其后续部队也正在向我扑来。在敌人已经占领的制高点玉皇顶上,一排排黑魆魆的枪口,正居高临下地对准着我军必经的道路。

  在这万分险恶的情况下,中原局、中原军区首长毅然决定:为了胜利完成党中央交给的战斗任务,坚决夺取敌人阵地!打开入陕的大门!

  战斗令下,刚才还显得疲惫的队伍,骤然变成生龙活虎,活跃起来。机枪手立即脱去枪衣,战士们马上上好了刺刀……对敌人的仇恨,完全驱散了疲劳和饥饿。

  夜幕低垂。从宣化店出发以来的一场恶战展开了。

  司令部下达了战斗部署:三十七团主攻,三十八团从右翼出击,三十九团在左翼掩护,四十五团断后。

  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时立下了战功的三七团,在团长夏世厚的率领下,经过很短时间的政治动员和战斗准备,立即向正面敌人猛扑过去。英雄的第二营,直取敌人的主要阵地——玉皇顶。一瞬间,山岳咆哮了,敌人的枪弹暴雨般倾泻下来,阵地上几乎是每一寸土地都是弹着点。在红军里锻炼成长的二营营长李金山,在组织部队冲锋时,就曾身负重伤。当他发现敌人的一个重机枪火力点正阻拦着突击排前进,毅然忍住伤痛跃向敌人阵地,用集束手榴弹炸哑了敌人的重机枪。经过半小时激战,四五次反复冲锋,英雄们终于用鲜血和生命胜利地夺取了敌人的阵地。李金山同志和全营数十名值得人民永远怀念的战友,在这次战斗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出击时,先念同志和夏团长一道,率领着一营和三营飞速赶到半山腰的一个树庄,歼灭了一股敌人。先念同志一直就在这前沿阵地上指挥战斗。英雄的三十八团和三十九团,在左右翼的作战中,英勇顽强地击退了敌人向我侧翼迂回的强大兵力,有效地支援了三七团的作战,保证了首脑机关的安全。四十五团也勇猛地击退了尾追的敌人。

  经过激烈的鏖战,敌人溃退了,进入陕南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矗立的群山又笼罩着深沉的寂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钢铁队伍又继续前进。

  七月二十日,左翼主力部队掩护着中原首脑机关,越过了鄂陕边界,胜利进入陕南。

  陕南是中原北路突围主力部队队实行战略转移的目的地,是红二十五军曾经英勇战斗过的地方。横亘在境内的莽莽秦岭万壑千山,气势磅礴。在军事上,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藏龙卧虎的战略要地。

  这天,战斗又在鄂陕边界的赵川打响。那正是烈日当空的中午,部队正沿着赵川的一条狭窄的山冲前进。刘峙命令“超前追击”的国民党二十军,踉踉跄跄地赶了上来,正要抢占这条山冲西侧的制高点——前坡岭,居高临下地进行截击。这时,我军担任前卫的四十五团已捷足先登,迅速占领了这个制高点。敌人便以六倍于我的兵力,连续进行了十七次猛扑。激战十余小时,我军阵地岿然不动,保卫了全军安全通过。

  然而,就在这次激战中,红军时期曾经担任过陕南游击司令、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副师长的汪世才团长,却在这次战略转移的胜利终点上,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当时,他在战斗打得最激烈的一营阵地上指挥作战。在他身旁英勇战斗的机枪手牺牲了,弹药手顶了上去;弹药手也牺牲了,敌人正猛扑上来,汪世才同志亲自抱起机枪,撂倒一排敌人。敌人溃退了,可是,敌人的子弹竟射中了世才同志的头部……

  正当赵川战斗胜利进行的时候,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和干部旅,早已跨入秦岭,正向镇安、柞水进军。

  赵川阻击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原北路突围主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标志着蒋介石、刘峙阴谋“围歼”中原北路突围主力的迷梦彻底幻灭。

  七月二十八日,北路突围部队与党领导的陕南红色游击队胜利会合。八月三日,又胜利会合了挺进伏牛山的河南军区部队。同时,奉党中央、中央军委之命,正式成立了豫鄂陕区党委和豫鄂陕军区,以汪锋同志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文建武同志任军区司令员。

  从此,中原北路突围部队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的战略任务,立即在莽莽秦岭和伏牛山中,开展游击战争,为创立豫鄂陕敌后根据地而斗争。

  豫鄂陕边区地处秦岭、伏牛山和武当山三大山脉的交汇处,地形极为险要。它北可与陕甘宁、晋冀鲁豫解放区相呼应,直接威胁敌人战略要地西安;南与鄂西北根据地互为犄角;东出中原;西逼关中。它的存在,可大大增强我党我军在西北有利的战略地位。

  

  

  秋天的秦岭,枫红柏翠,莽莽苍苍。

  从大别山胜利跨向秦岭的中原健儿,正在陕南红色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如鱼得水地为开创豫鄂陕游击根据地,英勇地同跟踪而来的敌人展开战斗。

  八月十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为了歼灭和调动敌人,配合中原胜利突围的部队开展新的斗争,主动向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出击,一举歼敌一万六千余人,控制三百余里的陇海铁路线,直接威胁蒋介石的战略要地郑州和徐州,从而迫使尾追北路突围部队的刘峙部四个师东调。陕南地区的紧张形势顿趋缓和。进入陕南的部队立即乘机开展活动,大力扫荡国民党的乡保武装,摧毁国民党的基层政权,积极组织和扩大陕南游击队。经过二十多天的斗争,在中心地区建立了八个工委(相当县级),二十多个乡政权,发展了地方革命武装千余人,从而为建立豫鄂陕敌后根据地,打下了初步基础。同时,主力部队在中心区外围积极展开游击。东起河南卢氏,西至陕南佛坪,南至郧西,北至陇海路以南的广阔地区内,都有我军进行游击活动。

  我军在秦岭和伏牛山中燃起的革命烈火,直接威胁着敌人的西北战略要地——西安,因而引起了蒋介石、胡宗南的极大恐惧。他们为了扑灭这势将燎原的革命之火,除已布置在陕南的三十六军二十八师、九十军六十一师、一军一师、十七军八十四师外,又将十六军二十四师和一四四师调入陕南,并把驻川东万县的十四军八十三师、第十军调至川、鄂、陕边。总计调集了二十个正规师和二十多个保安团,共十万兵力,对豫鄂陕地区进行残酷的“清剿”。

  战斗在豫鄂陕地区的我军,为了完成党中央给予的“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的战略任务,决定采取分散游击,有计划地用坚定、迅速的伏击、奔袭、迂回等灵活战术,着重消灭国民党保安团队和乡保武装,有条件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分散活动的敌小股正规部队,保卫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在九月至十一月的三个月里,全边区共歼敌一千五百余名,其中四分区主力,在九月九日,即一举全歼河南十一专区保安团,击溃八个保安团。

  军事上反“清剿”斗争的胜利,保证了根据地建设的开展。截至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全区建立了四个专署和十四个民主县政权。

  秦岭的冬天,漫山冰雪。凛冽的严寒伴随着严重的敌情,一起向秦岭中坚持外线作战的健儿袭来。战斗环境一天比一天险恶。从十一月底起,敌人纠集了更多兵力,采用分区“清剿”、“驻剿”、并村、烧杀、制造“无人区”等反革命手段,把秦岭和伏牛山变成了黑暗和恐怖的深渊。……

  但是,无限忠诚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这支党的军队,为了完成党交给的光荣战略任务,踏着红军的脚印,历尽着人间艰苦,时而攀上积雪的秦岭高峰,时而下到冰封的深谷,时而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时而又无影无踪。就这样同敌人周旋,牵着敌人的鼻子,把他们拖垮在自己制造的深渊里。然而,我们的许多优秀同志,就在这极端艰苦的战斗中,抱着打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崇高理想而光荣牺牲!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当时,陕南的地下党,陕南的群众,曾用最大的牺牲精神,全力支持了这支英雄部队的斗争。不少陕南游击队里的战友和红色群众献出了生命和鲜血!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当时,战斗在风雪秦岭中的英雄战士,都怀有这样坚定的信念。

  冬天终于溃退了。一九四七年的春天,终于跨着胜利的战斗步伐走来。这一年的二月一日,毛泽东同志在为党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里,提出了“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号召。这一号召是一声春雷!就在这春雷声中,为了聚集力量,准备战略反攻,转战秦岭和伏牛山中,胜利进行了七个月战略坚持中原突围围部队,奉命于二月和三月份,分批北渡黄河休整,以便投入即将到来的战略反攻的进军行列。其中曾经南下北上,转战两万余里的三五九旅,早于一九四六年八月三十一日英勇冲破敌人的重兵堵击,胜利返抵陕甘宁边区,参加了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的胜剁作战。

  这时,艰苦转战在鄂西北路突围部队,已先后组织了两支武装,于一九四七年元月、二月先后跨过长江天堑,向红二方面军活动过的湘鄂边老革命根据地挺进。东进大别山的鄂东军区部队,仍以高度分散形式,紧紧依靠群众进行着极其艰苦的游击活动。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战略防御阶段,党中央和毛主席一直是将中原部队摆在黄河以南的敌后,进行外线作战。历史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十分英明的战略决策,中原北路突围部队的革命实践,正是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原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