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战役的成功,集中体现为中原军区部队在面临全军覆没危险的情况下,圆满实现了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完成了在战略上牵制数倍与己之敌,在战役上克敌制胜、突出重围的任务,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一、在中原突围前和突围后,中原军区部队取得了坚持中原和创建新根据地的关键性胜利,牵制和消灭大量敌人,为我军赢得反内战准备时间和主动权,转入战略进攻作出了贡献。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调兵遣将,开赴各地抢占地盘,同时调集大量兵力围攻我中原解放区。为保卫抗战胜利成果,壮大人民革命力量,中共中央于同年9月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其主要内容是:在南方作出让步,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及华东,坚持华中解放区,拖住国民党部分兵力;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和发展东北地区。中原解放区处于江河淮汉之间,是我军贯彻“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南线前哨阵地,守住这里可以扼制华中重镇武汉及平汉铁路南段,迟滞和阻止国民党军向北发展和进攻。因此,中原军区部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从1945午8月至1946年6月底中原突围战役开始在中原解放区坚守了10个月。中原突围行动结束后,主力部队于1946年7月底到达突围终点——豫鄂陕和鄂西北地区,即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及时调整部署,创建了豫鄂陕和鄂西北根据地,继续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8个月。中原军区部队在这两个阶段进行战略坚持长达8个多月,对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胜利完成全盘战略部署,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首先,中原军区部队长时间牵制国民党军30—50万人,有利于中共中央全力以赴地做好反内战准备。在突围前10个月的战略坚持中,中原军区部队吸引了30万国民党军队在自己周围,以便党中央从各解放区抽调兵力11万人和2万多名干部进入东北,建立战略基地;及时将分散于江南国民党统治区的兵力收缩到江北,加强了华东、华北各解放区的力量,和建立各大区党的领导机构,对若干军事区域作了新的划分,组建了在较大范围内实施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从以游击战为主转变到以运动战为主。同时直接阻滞了国民党军进犯华北、华东和抢占东北,排斥我军在上述地区进行战略展开,在战略上策应和配合上党、邯郸(平汉)、绥远、津浦路徐(州)济(南)段、秀水河子、四平、睢(县)杞(县)太(康)、胶(济)津(浦)路等重要战役。中原军区部队突围转入外线创建新根据地时,更是以一当十,牵制强敌。当时中原军区仅有兵力近4万人,占当时我军总兵力二十分之一,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将近五分之一,达32个整编旅(师)。另外,还牵制了国民党在霍邱、宿松、太湖等地准备堵截的9个旅,及胡宗南在陕南的3个整编师8个旅,以及国民党大量的地方部队。总计牵制国民党军队有45—50万人之多,既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延安作出了贡献,又紧密配合了其它解放区的内线作战,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军妄想在“三至六个月”彻底打垮人民解放军的企图。特别是从战略配合上,保障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6年9月2日发起的定陶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7000余人。
其次,中原军区部队在牵制敌人的同时,进行一系列的战役、战斗,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其在突围前,相机举行了自卫反击的桐柏战役及其前后进行的100余次作战,歼灭国民党部队1万多人,扼制了其向中原解放区的疯狂进攻。中原军区各部队突出重围后以两个新根据地为依托,不顾疲劳,连续作战与敌作战274次,歼敌21000余人。
因此,毛泽东主席在当年高度赞扬中原战略坚持的胜利,说它“对于争取东北及华北的胜利有极大的帮助”。中共中央在1946年10月发出的《三个月总结》的党内指示中,对创建新根据地也作了充分肯定:“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以外,主力在陕南、鄂西地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以及豫南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二、历时36天的中原突围战役,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役上,都是全面的胜利。
遵照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紧急命令,1946年6月26日晚,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率领机关离开宣化店,率全区部队拉开了突围战役的序幕。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突越平汉铁路封锁线;一部伪装主力向东佯动,迷惑敌人;一部隐蔽在宣化店掩护领导机关撤离后,向东进入大别山腹地牵制敌人。
当时决定,主力“经鄂中、豫南分两个纵队(即南北两路)突破平汉铁路后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挺进,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突围途中,中共中央根据敌我双方的变化,于7月15日电令中原局:“中原军区应在鄂、豫、皖、川、陕五省境内进行机动灵活的作战。摧毁国民党统治机构,牵制国民党大批军队,配合华北华中主力作战。”同日,毛泽东又电示:“应考虑在陕南是否可能给追兵以打击,歼其几部分,并考虑是否在陕南建立临时根据地,以便屯住一时期。”7月19日中央又电令部队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在陕南和鄂西北建立根据地。
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接到中央电令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这一新的战略决策,各部队于7月17日至31日先后结束突围行动,调整部署,在豫鄂陕、鄂西北以及鄂皖边等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继续牵制敌人。至此,国民党军“围歼”中原军区部队的企图宣告破产。
中原突围战役中,中原军区部队的突出贡献是:
第一,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粉碎了国民党重兵的层层围追堵截,杀出了重围。其具体布置是:鄂东独立第2旅在掩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机关撤出宣化店后,即向东突围,于7月17日胜利到达安徽岳西冶溪河地区。18日奉中央命令:“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继续牵制敌人。”第1纵队第1旅伪装主力,在光山白雀园地区完成迷惑和牵制敌人的任务后,向东前进,于7月29日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北路突围部队的左路第2纵队第13旅及第15旅第45团和警卫团大部护卫着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向西突围,一路苦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7月下旬到达陕南白鲁础地区,分兵以营为单位打游击,创建豫鄂陕根据地。与此同时,右路第359旅、干部旅和警卫团一部亦到陕西商县黑山镇分散活动,后转战到延安。河南军区部队在掩护北路部队突越平汉铁路后,即随北路右翼向西北转战,于7月下旬到达河南内乡以北地区,开始执行中央关于“在洛南、商县、卢氏一带打游击,再不要西进”的指示。南路突围部队第1纵队(欠第1旅)及第2纵队第15旅(欠第45团)突越平汉铁路强渡襄河后,于7月下旬抵达武当山南麓青峰镇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以武当山为基地的鄂西北根据地。江汉军区部队在待南路突围部队突越平汉铁路后,即向西转移,于7月底抵达陕西镇坪县牛头店,奉中原局命令:“向川东北地区挺进,准备到通(江)南(江)巴(中)创建川东北根据地。”此计划被敌发觉,敌川军调重兵堵截,我军未能进川。南路突围部队未能突越襄河的第8团和第6团两个营,由旅长闵学胜率领改道北上,于7月26日到达河南内乡地区,并奉中央命令在豫陕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至此,中原军区各路部队突破敌军重围,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进入创建敌后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新时期。
第二,按照“生存第一”的指示,有效地保存大量的兵力。中原军区部队原实有兵力为62197人(据中原军区1946年1月15日所制表《日本投降后中原军区现有人员、武器、马匹统计》),以后,突围前复员1万人,送回北方的伤病员、眷属及随军医护人员1000余人,留下坚持斗争的江汉支队1000人和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600人,再除去其它和所伤亡的人数,实际参加突围的总兵力不足5万人。其分布为:突围的北路部队15900余人,南路部队13000余人,第1纵队第1旅6000余人,江汉军区部队6000余人,鄂东独2旅6000余人,河南军区部队3000余人。突出重围到达新建的根据地时,各路部队的减员和保存的兵力是:北路突围部队战斗和非战斗减员4200人,保存兵力11700人;南路减员1900余人,保存兵力约11000人;第1纵队第1旅减员700余人,保存兵力5000余人;鄂东独2旅减员1500余人,保存兵力4500人(在突围后战略坚持的艰苦环境中损失了80%);江汉军区和河南军区部队在突围中损失很少,仍分别保存约6000人和3000人。这样,中原军区部队共减员近8400人(其中伤亡5000人左右),约占突围时总兵力的16%;保存兵力(加上在突围过程中转移和隐蔽的1000余人)应约为42000人,约占突围时总兵力的84%。
第三,歼灭大量的敌人,沉重打击了其嚣张气焰。在36天的突围战役中,中原军区部队发扬我军“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7倍于己的精锐之敌围追堵截下,转战数千里,作战100余次,给敌以重大杀伤,取得歼敌11000余人的重大胜利。其主要战斗粗略统计如下:北路突围部队作战30次,歼敌4700余人;南路突围部队作战21次,歼敌2400余人;第1纵队第1旅作战23次,歼敌1100人;江汉军区部队作战8次,歼敌600余人;留下坚持斗争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江汉游击支队和鄂中游击队作战3次,歼敌200余人。还有其它一些小规模的作战没有一一统计。
第四,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的兵力,从战略上配合兄弟解放区作战。当时,国民党军直接用于包围和进攻、堵截中原军区部队的总兵力最多时达到45—50万人。中原军区部队5万将士能将如此众多的国民党军牵制在自己的周围,从战略上支援兄弟解放区放手作战是“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度体现。陈毅曾深有体会地说:“如果没有中原部队的战略牵制,那就很可能没有华中七战七捷的胜利。”《解放日报》于1946年9月12日发表社论指出:定陶战役的胜利,“是继中原我军突围的胜利与苏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胜利。这三个战役的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到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三、中原部队突围主力经过集中休整后,奉命挥师南下,重返江汉,转入战略进攻,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
1947年2月,突围部队主力集中在山西晋城后,留在豫鄂陕和鄂西北的部队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军兵力。1947年6月、7月先以一部组成中原独立旅随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不久,主力组成第12纵队,于11月初南下到达光山地区与刘邓大军会合,12月初转兵挺进江汉。
中原军区部队在这一阶段的历史贡献是:
一是坚持游击战争的各支部队,接应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继续配合和支援了其它解放区战场的内线作战。留在豫鄂陕根据地的1000余人继续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牵制了国民党一部分正规军和大量保安团队,一直到迎接陈赓部队到陕南。鄂西北军区的主力部队亦于1947年2月分路转到根据地之外作战,同时留一部分部队在鄂西北坚持斗争。该军区以一部转战到皖西后,于5月下旬连克安徽潜山、舒城等县的国民党军据点,使皖西游击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与扩大。这支部队后来与进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第3纵队一部会师,组成皖西军区。鄂西北军医另一部转战大江南北,牵制了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及6个地方保安团。鄂东独2旅在大别山地区分散坚持游击战争,机智顽强地与敌展开长期的反复周旋,虽然部队有较大损失,但始终坚持战斗在大别山区,为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起到了配合接应作用。以上各部队,先后与敌作战300余次,以伤亡1000余人的代价,取得毙伤俘敌6000余人的胜利。同时在战略上继续配合了其他解放区在内线作战,为粉碎和迟滞国民党军对山东、陕北两个战场的重点进攻,为配合我军开展局部反攻作出了贡献。对此,中共中央在1947年5月28日的电报中给予了评价:中原军区各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执行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曾经牵制了蒋介石的正规军50万人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了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的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二是突围主力部队编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斗序列,轻车熟路,如虎添翼。19 47年6月底,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迅速加入这一战略进攻行列。先以一部兵力,在豫皖苏改编为中原独立旅,为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开路;后以山西晋城休整的主力12000余人,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笫12纵队,南下转入战略进攻。
中原独立旅在进军途中,奉命伪装刘邓大军主力,绕道平汉铁路西侧南下,沿途破坏敌平汉铁路交通线,造成大军将要挺进桐柏地区的假相,以迷惑和牵制敌军主力,掩护刘邓大军顺利挺进大别山。10月上、中旬,中原独立旅在长江北岸,先后解放了麻城宋埠、黄冈仓子埠、新洲、团风等重要城镇,并于10月底参加高山铺战役,歼敌1万余人,其中中原独立旅歼敌2800余人。
第12纵队于1947年8月5日自晋城挥师南下,跨黄河,越陇海路,先后解放了通许、扶沟等县城,歼敌2800人,并于11月2日进抵大别山北麓河南光山,与刘邓大军会师。至此,第12纵队与中原独立旅共歼敌近万人,再加上皖西部队和鄂东、鄂中、陕南等游击队的歼敌人数,合计歼敌13000余人。
12月6日,第12纵队在黄安县(今红安)华家河与中原独立旅胜利会师,奉命组成新的江汉军区,重返江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对此,陈毅曾作诗赞叹道:“大别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精兵强将回家乡,如虎添翼谁敢挡。”
(作者:肖健章,原武汉空军副司令员,中原突围时任李先念司令员的随从参谋)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