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首战,是胜利的起点,由此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帷幕。多年来,对于中原突围历史的研究,特别是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评价中原突围的胜利,已有不少佳作。但对中原突围战役评价方面研究成果还不多,而且人们对此战役的本身是否胜利至今仍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中原突围战役是全面胜利的战役。现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根据军事学原理,所谓战役,是指敌对双方在一定方向或空间,各自使用一支统一指挥的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按各自的作战企图,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由此可知,一个战役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时空界限的。中原突围战役,是指发生在鄂豫边中原解放区的仅有5万人的中原军区部队,要突破国民党蒋介石30万大军的重重包围,实行战略转移的战役。这个战役,以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撤离宣化店为标志,于1946年6月26日晚开始举行,这已是史学界所公认的。但中原突围作为一个战役,它的结束时间应定在何时呢?其说法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军事战役学的理论,一个战役的结束,一般是指交战双方在战役中,一方作战目的归于破产,而另一方作战目的得以实现为其标志。因此,中原突围战役的结束时间,应以国民党军队力图“围歼”中原军区部队的作战目的的破产和中原军区部队实现了突围的作战目的,胜利地完成战略转移任务、并开始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所部署的新的战略任务为标志。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全国战局主客观形势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原部队战略转移的终点选择有个追踪决策的过程。1946年6月19日,中共中央针对国民党军即将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严重情况,在作出我军北线作战部署的同时,也拟定了南线作战计划,即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山东野战军分别向豫东和津浦路徐(州)蚌(埠)段进击,着重在野战中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以华中野战军进击津浦路蚌(埠)浦(口)段作为策应;中原军区主力则在豫鄂西部吸引敌人,一部在原地牵制敌人。中原局、中原军区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作出了中原军区主力于1946年6月底“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的突围作战计划,并于6月21日电报中央。6月23日,中央复电中原局:“二十一日电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由此可见,突围战役前夕的决策是以“转至陕甘宁边区”为中原军区部队战略转移的最终目的地。
但是到7月初,当中央军委获悉国民党军将同时向我华中、山东、豫东、豫北解放区进攻后,及时修改了南线作战计划,指示南线我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以便看出敌人的弱点,取得作战经验,在政治上更为有利”。这一作战方针确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敌我双方主客观情况的重大变化,及时对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战略转移终点进行了追踪决策。中央于7月13日电令正在突围途中的中原军区部队:“我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7月15日,中央又再次电示中原局,在敌后创立根据地,是我中原部队的光荣战略任务。这就说明中原突围战略转移的终点已由“回陕甘宁边区”改为“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创立敌后根据地了。
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接到中央电令后(除第一纵队第一旅未收到中央电报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中央这一新的战略决策,于7月17日至30日先后结束突围战役的行动,转入调整部署,在豫鄂陕、鄂西北以及鄂皖边等广大地区展开游击战争,继续牵制敌人,并着手在现地区开始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至此,国民党蒋介石“围歼”中原军区部队的战役企图宣告破产。中原突围战役于1946年7月30日胜利结束。
上述事实表明,整个中原突围战役自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30日此,历时35天。按照这一特定的历史时空界限,来考察和研究中原突围战役,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原突围战役,是中原军区部队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这是因为:
第一,中原军区部队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
在整个突围战役期间,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先后杀出蒋军重围,并粉碎了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其具体情况是:鄂东独立第二旅于7月17日胜利到达冶溪河地区,18日奉中央电示:“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继续牵制敌人”。这与尔后北路和南路突围之主力部队停止西进和北上,着手创建豫鄂陕和鄂西北根据地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的战略任务的受领,标志着该旅在突围战役中所担负的掩护任务和自身突围任务已结束。第一纵队第一旅完成迷惑和牵制敌人的任务后,突出重围于7月20日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北路突围部队第二纵队第十三旅及十五旅四十五团护卫着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7月22日到达陕南白鲁础地区。23日决定就地实行分散游击,创建豫鄂陕根据地,24日兵分七股行动。28日,第三五九旅和干部旅胜利到达商县黑山镇,亦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布置就地分散活动。29日,河南军区部队胜利完成突围任务,开始执行中央关于“在洛南、商县、卢氏一带打游击,再不要西进”的指示。南路突围部队第一纵队(欠第一旅)及第十五旅(欠四十五团)突破平汉铁路,强渡襄河后,于7月25日抵达武当山南麓青峰镇地区,纵队党委召开会议,部署就地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7月30日,江汉军区部队进抵镇坪县牛头店,奉中原局命令“向川东北地区挺进,准备到通(江)南(江)巴(中)创建川东北根据地”。7月26日,渡襄河受阻的南路突围部队一部亦胜利抵达内乡地区,并奉中央命令在豫陕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至此,中原军区部队胜利完成了突破蒋军重围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的战役任务,进入了创建敌后新的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新时期。
第二,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兵力。
突围战役是否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部队到达目的地后是否保持或基本保持了兵力,中原部队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据中原军区1946年1月15日所制《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10日)中原军区现有人员、武器、马匹统计》中称:中原军区直属队1691人,第一纵队12374人(注:原统计有误,应为13374人),其中:纵队直属队1348人,第一旅4291人,第二旅4725人,第三旅3010人;第二纵队15173人,其中:纵队直属队933人,第十三旅4207人,第十四旅3106人,第十五旅4002人,第三五九旅2925人;江汉军区14062人,其中直属队985人,独立第一旅3868人,襄南分区2748人,襄北分区1626人,襄中分区洪山区4835人;鄂东军区9665人,其中直属队1860人,独立第二旅4004人,鄂东分区1815人,罗礼应指挥部492人,罗礼经光指挥部1494人;河南军区7508人;豫东南分区724人(区乡武装均未列入),总计6.1197万人。(注:应为6.2197万人)。除去突围前复员近1万人(注:据1946年4月19日“郑李”电称:复员者达8000人,准备复员到1万人);根据国共双方签订的《汉口协议》,以火车北运伤病员、眷属及随车医护人员1000余人,因国民党方面无理阻挠,实际抵达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有740余人;留原地坚持斗争的江汉支队1000人(后于8月上旬才奉命转战襄西),河南军区留下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600人;加上利用各种合法手段转移到其他解放区的以及在数次自卫战斗中阵亡的人员等等,实际上参加突围的总兵力约为5万人。
这约5万人的分布情况是:北路突围部队1.5万余人,(其中: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及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机关7900人,第三五九旅和干部旅8000余人);南路突围部队1.3万余人,(其中:第一纵队9000余人,第二纵队第十五旅4000余人);第一纵队第一旅7000人;江汉军区部队6000余人;鄂东独二旅6000余人;河南军区部队2000余人。
突出重围后到达党中央命令就地分散开创新根据地的地域时,各路部队的兵力保存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其基本事实是:鄂东独二旅于7月17日到达岳(西)太(湖)边境的冶溪河地区后,“伤亡约100人左右,惟非战斗减员较大,总数约500人”,全旅保存的兵力为5500人;第一纵队第一旅伤亡300人,非战斗减员1700人,以“还是1个旅,5000人”的兵力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连上级交给该旅代管的干部大队100余人,也无一掉队”。北路突围部队中,中原军区机关直属队、第二纵队第十三旅,第十五旅四十五团,战斗和非战斗减员2100人,保存兵力5800人左右。北路的另一部干部旅和三五九旅完成战略转移任务后,战斗和非战斗减员约1700人,保存6500余人。南路突围部队完成突围任务后,第一纵队机关和第二、三旅战斗和非战斗减员约800人,保存的兵力约8200人。南路突围的另一部十五旅(欠四十五团)3000余人,到达鄂西北时损失了七八百人,保存人数为2500人左右。河南、江汉军区部队在突围中损失很小,河南军区部队在完成突围任务后,“进入豫陕地区打游击,共2000人”;江汉军区部队进抵镇坪牛头店时,保存的兵力“约有6000人”。
综上所述,在中原突围战役结束时,我中原军区部队保存的总兵力约4万人,占参加突围战役我军总人数的83%左右;战斗伤亡和非战斗减员8000人左右,约占突围战役中我军总人数的17%左右。
此外,在非战斗减员人数中,包含有经组织批准,在突围战役过程中化装转移到各解放区和沿途留下以及掉队后在各地隐蔽下来的人员近千人。如果在保存的总人数中再加上这一部分,那么,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战役结束时保存的有生力量,则占参加突围战役我军总人数的85%以上。
第三,中原军区部队不仅成功地牵制了大量蒋军,而且还沉重地打击了蒋军,歼灭了蒋军的有生力量。
在整个中原突围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直接用于包围和进攻中原军区部队的有11个整编师25个旅共288000人,加上在东线还部署有整编第五十八师新十、新十一旅25000人,作为进攻中原解放区的机动兵力,再加上参与堵截中原突围部队的胡宗南部50000余人,国民党投入围追堵截中原军区部队的总兵力达15个整编师32个旅,共360000余人。中原军区部队将如此众多的蒋军成功地牵制在自己的周围,这就大大支援了其他解放区军民作好反击蒋军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突围战役中,中原军区部队不仅成功地牵制大量蒋军,而且还歼灭了蒋军的有生力量。在35天的突围战役中,中原军区部队发扬了我军“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七倍于己且装备精良之强敌,英勇奋战,转战数千里,给敌以重大杀伤。据统计,在100余次的主要战斗中,共毙伤俘敌10000余人。(含敌正规军5090人)。各路突围部队歼敌的具体情况是:北路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三五九旅及干部旅,自突破平汉路至黑山镇共作战30次,歼敌近4700人;南路第一纵队(欠第一旅)及第十五旅(欠四十五团)自晏家河出发至合峪集共作战21次,歼敌2400余人;第一旅自白雀园出发至突破津浦路共作战23次,歼敌近1100人;江汉军区部队自流水沟至牛头店共作战8次,歼敌600余人;鄂东独立第二旅自佛塔山至五河镇作战11次,歼敌近700人;河南军区部队自庙湾至轱辘沟共作战8次,歼敌近600人;留下坚持斗争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和江汉支队主要战斗有3次,计歼敌100余人。由此可见,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战役中,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自损8千、歼敌1万的辉煌战绩,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嚣张气焰。
第四,为创建豫鄂陕和鄂西北根据地提供了前提条件。
有人认为,中原军区部队离开了宣化店,中原解放区丢失了,由此说明中原突围战役还是失败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不了解当时全国和中原地区的敌我军事斗争形势,也看不到中原军区部队实现战略转移后所开创的两个新的根据地这个历史事实。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不断地“蚕食”进攻,到1946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前夕,中原解放区仅剩下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到200里”的狭小地区,其面积不及原先的1/10。而蒋介石则认为彻底消灭中原军区部队的时机已经成熟,密令已部署于解放区周围的30万国民党军于7月1日发动总攻,妄图在“48小时内全歼”中原军区部队。6月26日,敌之大举围攻即已开始。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四面遭敌包围的不利情况下,我军死守中原解放区这一弹丸之地,只会遭致全军覆灭、人地两失。只有果断地实行突围,才能保存有生力量,彻底粉碎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进攻。正如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所指出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由于中原军区部队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预先批准的计划,及时地实施了战役突围,从而有效地保存了85%左右的兵力;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军事实力,才得以顺利开辟了豫鄂陕和鄂西北两个规模较大的根据地。豫鄂陕根据地,以商洛为中心,所辖面积约760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根据地内先后建立了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及所领导的5个地委、军分区和专署,24个县委和县政府,在解放战争初期坚持斗争达13个月之久。鄂西北根据地,以武当山为中心,所辖面积约5050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根据地内亦先后建立了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及所领导的5个地委、军分区和专署,6个中心县委和县政府.18个县(工)委和县政府,坚持斗争达10个月之久。
在解放战争初期极其艰苦的敌我军事斗争的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原军区部队主力突围转进陕南和鄂西北,没有全体指战员付出重大牺牲的坚持,就不可能有上述两个根据地的创立和存在,何况这两个根据地的规模和影响都不亚于突围前的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
此外,对于原中原解放区来说,也不是完全放弃了。鄂东独立第二旅在鄂豫皖边大别山地区,英勇地坚持游击战争,先后顽强地牵制了近10倍于己之敌。直到1946年底又转入极为艰苦的分片坚持;在鄂豫边桐柏山地区和鄂中大洪山地区,先后有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江汉游击支队及其组成的鄂豫边游击支队,还有鄂中游击支队等武装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因此可以说,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变为敌后游击区了。它仍然起着牵制蒋军兵力,扰乱敌人后方,配合各解放区打击敌人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中原突围战役以及战役之后开创的新根据地,不仅在战略上起了牵制敌人30万重兵,掩护华北、华东解放区的战略展开的巨大作用,而且就战役本身来说,也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解放战争的首战胜利。因此,每一个中原战士都可以自豪地说,中原突围战役是一次全面胜利的战役。正如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郑位三、李先念等人的电报中所指出的:“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原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 湖北省军区中原突围史编纂室)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