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研究文章

中原突围在荆州

发布日期: 2016-04-11 来源:

  荆州市史志办公室   胡晓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进入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抉择的紧要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国的内战。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毅然做出了中原突围的伟大战略决策,在中原战略坚持、中原突围战役及其前后一年多的战略牵制中,荆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 坚守阵地,阻滞蒋介石进军华北、华东、东北等各个战场的行动计划,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兵力,配合了中原解放军的突围。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中原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5年8月中旬,国民党以受降为名,调集重兵从四面八方包围了鄂豫边区,进犯襄南解放区各地。国民党七十六军135旅在荆沙接受日军投降后,立即分赴各县各集镇日伪军据点,接收日军投降物资,抢占军事要地。同时流亡江南弥市茶家铺的国民党江陵县政府,也耀武扬威地迁进了县城衙门。随后,整编武装,加紧收罗伪军和土匪旧部,拼凑成两个自卫大队,继而扩充为县自卫团,向解放区侵犯,相继攻占了普济观、沙岗等地。

  针对国民党蓄意挑起内战的阴谋和不断进犯解放区的罪恶行径,襄南革命根据地军民理所当然要对进犯之敌进行自卫反击。江陵中心县指挥部指挥长刘林率县、区武装,进行了两次自卫反击,因力量太小未能奏效。为了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气焰,襄南军分区司令员张水泉派直属四十五团到江陵会同作战,摧毁了周围的工事,歼敌1个连又1个中队,收复了沙岗,有力地震慑了国民党反共分子。

  1945年10月,国民党李新部400人侵占沙岗,随后,在沙岗及其附近烧杀抢掠,并继续东犯,向襄南解放区腹地龙湾、熊口地区进攻。面对国民党的步步进逼,襄南地委根据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决定缩小基本区,扩大外围区,撤销区、乡机构。驻江陵县境的襄南地委、襄南行政公署和襄南军分区主力亦奉命于10月开始撤往襄北。北撤前,地委对江陵、监利的党政军组织作了适当调整,一部分干部和武装编入江汉军区主力部队,一部分精干游击武装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主力部队北撤后,荆州各县奉命在原地坚持斗争的武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石首县留在江北的河防大队在国民党残酷“清乡”和诱降下,不屈不饶地进行武装斗争,虽然几经挫折,但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兵力,配合了中原解放军的中原突围。

  1945年9月18日,国民党石首县古长堤区区长兼石、公两县联防指挥部驻江北指挥官杨佐堂,率200余人枪,趁夜偷袭河防大队基本连驻地,因事起仓促,根本无法组织有效反击,结果一部分战士在指导员陈天坛率领下突出重围,一部分被打散。被打散的战士随后在副连长刘福山的召集下又组织起来,坚持在蚊子渊一带活动。指导员陈天坛则率领突围出来的战士,到复兴洲、下大垸一带坚持游击活动。9月下旬,由于国民党军的大举“清剿”,陈天坛部几经挫折,伤亡惨重,后仅剩陈天坛和7名战士。后遭隐蔽地的保长告密,陈天坛及1名战士被俘,次日被杀害于小河口的江堤外。刘福山带领的游击队以柴山掩护,袭击国民党军队,扰乱其后方。1946年1月,国民党军队放火烧毁了柴山,使游击队失去了隐蔽所。在向外转移途中,因叛徒告密,遭敌包围,部分战士被捕,部分突围至江陵。古梅村游击小分队只有8名队员,但却使当地国民党政权不得安宁。 9月中旬,小分队趁国民党大部队撤走之机,处决了当地反动分子萧新洲。次日,又将古梅乡十保保长抓进柴林予以警告,使反动势力气焰有所收敛。后杨佐堂从叛徒口中获知小分队的隐蔽地点,即于10月18日带1个排和10多名侦缉队员到江北保南湖柴山搜捕。他们指使叛徒与小分队“取得联系”,企图将小分队诱出一网打尽。小分队负责人识破其奸计,指挥小分队从芦苇林中转移。小分队采用巧妙的战术,忍饥挨冻,与敌周旋终日。次日晚,附近群众孔老五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将小分队带出险境。在石首东南,由石首县坚持委员会副主任刘克仁率领的30多人的游击队,秘密潜伏在桃花山一带,采取“有计划、不规律”的作战方法,巧妙与敌周旋,使当地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万状。

  1946年1月,原监利、监沔县北撤干部30多人,由监利县坚持委员会主任田农带领,从京山返回洪湖西岸的周家湾、何家湾、青泛湖、邓家庙、南河寺等地开展工作。国民党监利县政府得知情报后,召开联防会议,设卡增哨,增派军队进行大规模持久地“清乡”。为保存实力,田农决定,所有干部就地分散隐蔽。4月,监利县坚持委员会转入地下。田农则领导部分人员坚持在青泛湖、三屋墩等地与敌周旋。

  公安县根据湘鄂边特委关于“积极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敌后游击,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指示,组成江南游击队第一支队。该支队以王家大湖为根据地,活动在公安、松滋、澧县、石门等县,对国民党构成很大威胁。

  从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在中原战略坚持与突围准备期间,中原军区部队和荆州各县党政军装力量一起,坚守中原阵地,打击和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阻滞了蒋介石进军华北、华东、东北等各个战场的行动计划,从战略上有力支援了各解放区的兄弟部队,为他们打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做好迎击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突围西进,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胜利地突围到鄂西北地区,投入到创建根据地、坚持中原敌后游击战争的艰苦斗争。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治协议,集中30万兵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从此发动了对全国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我中原军区部队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在李先念、郑位三等同志指挥下,于6月26日开始举行中原突围战役,从而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编入江汉军区部队的江陵、监利的一部分干部和武装,跟随江汉军区主力部队突围西进。江汉军区部队6000余人,于7月1日,分别从安陆县桑树店、杨家河、大山头等地出发,向襄河边挺进,渡过襄河后,连克宜城、南漳、保康、竹山县城,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胜利地突围到鄂西北地区,汇入王树声领导的南路突围部队,创建了鄂西北根据地。

  1946年9月,鄂西北党委令李人林率部分武装东渡襄河,重返大洪山、桐柏山开展游击战争。 9月22日,李人林率原江汉军区一团4个连、1个警卫排和1个手枪队共400余人,从南漳出发,向东奔袭。23日夜渡襄河,挺进大洪山。10月下旬在桐柏山区与当地游击队—起整编为江汉游击支队。

  1月21日(农历腊月三十),李人林率部冒着大风雪,到达江陵公议场。根据情报,了解到国民党军队都在忙过年,毫无戒备,便决定奔袭江陵重镇郝穴,渡过长江。为麻痹敌人,一大队和手枪队化装成国民党官兵,走在最前面。上午10时,部队到郝穴。由于行动神速,国民党驻军措手不及,因此,没费一枪—弹,便瓦解了国民党江陵县自卫中队,顺利地占领了镇公所、警察所、军粮库。缴枪40余支,还向商家筹款几百块银元,黄金10余两,征集木船40多只,游击队迅即顶风冒雪,横渡长江,顺利到达江南。游击队到达江南南五洲乡公所(当时属江陵,现属公安),10余名乡警误以为是国民党军队到来,齐出欢迎,结果全部缴械。游击队向前疾进,赶到公安涂郭巷、北堤一带,又收缴了公安县民安乡乡公所的枪。并打开粮仓,救济群众。此后,游击支队沿途经沙厂、三汊河、闸口、平乐、甘家厂,一路收缴乡公所、警察的武装,并向商会募集1800元银元的款项。25日凌晨,游击支队向湖南澧县进发。

  游击支队由敖家嘴进入松滋县境。黄昏抵暖水街,遭遇到国民党松(滋)澧(县)石(门)联防中队阻击。此时游击支队以一部假充保安团,正面上前“会哨”,另两部分别从左、右、后三方运动接敌,形成包围态势。经片刻战斗。毙伤敌10名,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26支,子弹1726发。战斗结束后,部队在暖水街附近休整。根据上级指示,将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支队。29日,游击支队在天星堰缴获国民党军队两个仓库的军粮。两天后,当大批国民党军队到来时。游击支队则向湖南而去。

  2月初,鄂西北军区参谋长张才千率部队1200余人,南渡长江。24日,张才千部与李人林部在五峰红鱼坪会师。合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纵队,张才千任司令员兼政委,李人林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4月7日,江南纵队由豹子岭、任家岭、茅草街分三路徒涉危水河,抵达西斋。先头部队将国民党丰乐乡公所捣毁,驻西斋的国民党松滋保警大队二中队闻风远遁。部队到达西斋后,即召开群众大会,纵队首长亲自登台讲话。部队还书写标语,张贴布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纵队政治部在灵鹫寺召开商户会议,宣讲当前形势和解放军的政策,说明部队眼下的困难,动员大家积极支援革命。与会商人很快为部队筹款2000万元(法币,下同),部队出具收条,承诺全国解放后凭据还款,或以据抵税。另外,部队还在丰乐乡九口堰缴获国民党松滋县田粮处储粮5。75万公斤。尾追江南纵队的国民党军到达危水南岸三元桥,隔岸向江南纵队阵地射击。纵队首长决定利用三面靠山,一面临河的有利地形设伏歼敌。将部队安排在镇后的七里山、鹰子山、岩路子,摆好阵势,只留1个班在中渡口与敌隔河对射,以便诱敌入瓮。但国民党军不敢过河。纵队首长复派1个排出击,诱敌军来攻,但对方仍不肯上钩。于是江南纵队将部队撤离阵地。国民党军见解放军远去,方才过河。江南纵队后卫一部向敌先头部队1个排突然发起进攻,将其全歼,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28支。下午,纵队抵达刘家场,击溃国民党松滋县自卫队第二队1个分队后,驻下筹款。刘家场24家商户,共出借2600万元,部队一一出具油印借据。9日,部队又在暖水街借款1000万元,还缴获了国民党松澧石联防指挥部公款253万元。11日,江南纵队离开松滋县境,向宜都、五峰挺进。

  江南纵队在荆州一带的游击战争中,牵制了国民党4个正规旅、6个保安大队,歼敌3000余人,共作战百余次,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完成了在外线牵制国民党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的任务。并且由于正确执行和宣传了党的政策,大大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有效破坏了国民党的征兵征粮计划,直接援助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三、挺进江汉,支援和配合中原解放军主力实施战略展开,成为粉碎中原国民党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民解放战争进攻战线不断向国民党统治区推进,对国民党战略后方江南、四川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长江防线和四川后方,国民党军不得不收缩战线,由全面防御变成重点防御,除继续坚守华北和东北外,将作战重心转到生命攸关的中原。

  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虽处于防御地位,但在兵力上仍占较大优势,尚有能力举行战役性进攻。要改变这种态势,中原解放军必须集中兵力打较大规模的歼灭战,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才能粉碎中原敌人的防御体系。为此,中央指示邓小平率在大别山的3个纵队主力转出外线,并统一指挥南线三军,另辟机动战场,与国民党军逐鹿中原。

  刘邓大军转出外线后,江汉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显露出来,成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喉中的一根“鱼刺”。为配合大别山的反围攻斗争,刘邓首长决定采取内线坚持和分兵向外,内外配合,寻歼弱敌的方针。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命令由中原突围主力改编的的第十二纵队西越京汉铁路赴江汉地区开辟新解放区。

  1947年12月6日,十二纵队和中原独立旅在黄安华家河会师,组建新的江汉军区及同级的区党委与行署。江汉军区下设3个分区,其中襄南为第三军分区,由中原独立旅旅部率所属一团组成,杨殿魁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李人林任司令员,张旺午任专署专员。12月14日,江汉军区各部队分3路跨过京汉铁路,挺进江汉。李人林等率三分区部队,以急行军方式直趋襄南,一路攻克皂市、天门城关、岳口,于22日渡过襄河,解放潜江城,接着 派部直逼沙市、荆州、监利等重镇。部队所到之处,大张旗鼓地写标语、贴布告、发传单,大力宣传“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摆出一副渡江作战的架势,以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掩护江汉军区主力及一、二分区乘虚进入大洪山、白兆山地区,实施战略展开。

  12月23日,襄南地委、专署、军分区在潜江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了天潜沔、监沔、江监石、江荆潜4个县的党政军组织,划分了各县的管辖范围。

  襄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后,原先隐蔽下来的党员干部纷纷归队。原江陵县的党员干部徐植焕、涂一元等20多人从江南隐蔽地回到江北,趁势夺取了沙岗,然后向江监石县委报到。就地隐蔽的李浩章等大批党员干部也陆续归队。江监石军事指挥部还通过教育,促使原江汉军区某部侦察排长,后带1个手枪班集体开小差的陈斌龙归队。陈等在离队期间,仍坚持与国民党军作战,队伍发展到80多人。在江监石军事指挥部的教育下,阵斌龙幡然悔悟,率所部归队,使江监石县的武装力量得到了扩充。

  在收复襄南解放区的同时,襄南部队开展了对敌作战。12月27日,监沔县指挥长赖玉坤、副政委李秉范率1个连及3个区武工队共200多人,向监利府场渡口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国民党军1个连2个排突围逃窜,另1个排被全歼。这次战斗打死国民党官兵16人,生俘2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30多支。赖玉坤接着率部夜袭有国民党正规军1个营驻守的毛家口,捣毁其营部。失去指挥的国民党兵分3路溃逃,监沔武装乘胜追击,全歼其1个连,缴获步枪80多支、机枪4挺、六〇炮2门,掷弹筒9具。

  襄南军分区的收复,恰似在武汉与沙市间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腹部插上了一柄钢刀,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战场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作战,为实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战略目标作出了贡献。

  中原突围胜利已经整整70年了。70年前,在中原突围及其前后一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中,中原部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孤悬敌后和“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艰难环境里,团结拼搏,顾全大局,不惜牺牲,表现出人民军队为民族、为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给世世代代的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留下了一页永恒的骄傲。在纪念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中原突围的历史,研究他的斗争历程,记述他的丰功伟绩,总结他的经验教训,挖掘出宝贵的精神遗产,对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件功泽先烈、嘉惠后人的庄严事业。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