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努力培养“三种能力” 不断促进党史事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05-10-20
来源:
编者按:荆门市委党史办公室结合工作实践抓素质建设,坚持开展课题研究和文章讲评,以提高“提笔能写”的能力,坚持组织参与各种演讲和讲评活动,以提高“开口能讲”的能力,坚持多途径对外联络和协作,以提高“遇事能办”的能力,取得明显效果。省委党史研究室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做法。最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办的2005年第7期《党史工作简讯》又专门介绍了他们的经验,现予以转载,以供各地党史部门学习、借鉴。
近年来,荆门市委党史办公室为适应新时期党史事业发展要求,开展了以“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为核心的素质建设。通过坚持不懈地抓“三能”培养,全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党史工作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2004年2月,荆门市委党史办公室被省委党史研究室、省人事厅评为“全省党史工作先进集体”。
一、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要求我们党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进入新世纪,时代对党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把党史部门建设成为“党史研究的创新基地,以史为鉴、执政为民的资政基地,党史宣传教育中心,党史资料征集交流中心”,在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发挥好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宏观决策的资政作用、凝聚人心的教育作用。我们基层党史部门要实现这一新的要求,完成好新的任务,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史工作队伍。我办有工作人员16人,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的仅有1人,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的新手,研究基础薄弱;随着老同志相继退休,人员结构也出现了“断层”,有7人年近50岁,35岁左右的有4名同志原是司机和打字员,真正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只有4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做好资政育人和正史编纂这两篇大文章,我市党史干部队伍整体状况,还难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2002年,我们新的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不能等、靠、要,必须立足于向内使劲,充分调动积极性,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以加强锻炼“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为核心的素质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与新世纪党史工作相适应的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党史工作队伍。
二、坚持开展文章讲评和课题调研,不断提高“提笔能写”的能力
党史工作的重点在“案头”,“提笔能写”是对党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了不断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和调研能力,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坚持每两月撰写一篇理论文章。从2003年开始,每两个月开展一次文章讲评活动已形成惯例。讲评活动要求人人参与,文章选题要紧扣党史业务工作实际,每篇文章至少在1500字以上。讲评时,首先由撰写人依次宣读,然后由领导班子组成的评委现场评分,按得分多少评出佳作奖1名,优秀奖2名,进步奖1名,并现场颁发奖金,最后由评委集中对每篇文章进行评鉴,分析文章的得与失,提出改进的方向。目前,已连续组织讲评活动10次,形成理论文章近百篇。我们计划今年将这些文章进行集中整理后,出版一本论文集。二是坚持岗位练兵,要求人人参与业务工作。对于大型的党史专题,如简史编纂、组织史资料征编和大型课题研究等,首先由党史编研部拿出编写大纲,然后分章节分解到各部室,责任到人,按要求完成编纂任务。这一方面锻炼了队伍,另一方面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三是开展资政课题研究,给年轻同志下课题、压担子。为发挥党史资政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用,2003年,我办开办了《重要党史参阅》,由几名年轻的同志负责撰稿和编辑工作。通过选取我们党领导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编辑成2000字以内的短文,提供给市委常委,以便市委领导以史为鉴,更好地推进我市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至今《参阅》已编印15期,市领导每期必看,对我们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几位年轻的同志在工作中也得到了锻炼。同时,我们还组织力量撰写了《站在荆门工业发展历史基点上推进“兴工富市”》的调研材料,供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获得一致好评。四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撰写党史纪念文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办撰写《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论文,入选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我办被邀请参加由中央七部委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该论文是我省党史系统惟一入选论文,实现了我市党史研究的历史性跨跃。同时,为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我们为每个部室配置了微机,要求人人能上机操作。目前,办公室取消了打字员,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人人都能编印文稿,利用网络传递信息资料。
三、坚持组织和参与各种演讲及讲评活动,不断提高“开口能讲”的能力
过去,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党史工作重在研究,有“笔头子”功夫就行了。然而,党史部门要做好“资政育人”工作,成为党史宣传教育中心,仅靠编好几本书、发表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增强党史宣传教育作用,加大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用党史教育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和青少年,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需要我们锻炼一支“开口能讲”的党史宣传队,在这一方面,我们着意加强了训练。一是通过开展月工作讲评,提高表达能力。办公室每月初都要组织月工作会议,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用普通话对上月工作进行讲评,汇报月工作完成情况,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制订下个月工作计划。这样,既促进了工作,也锻炼了同志们的表达能力,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同志,原来在发言时常常怯场,张口就“脸红”、出语就“结巴”,而今都能很流行地进行发言。二是通过坚持为新党员讲党课,提高表达能力。从2002年开始,我办多次派员在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新党员培训班上,为新党员宣讲地方党史知识。同时,我们还多次参加了市电视台主办的有关荆门党的建设方面的访谈节目。三是通过诗歌朗诵会等形式,提高表达能力。2003年7月1日,为庆祝党的生日,我们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全员参与,用普通话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深情地歌颂了党。四是通过参与各种演讲比赛,提高表达能力。近几年,我们先后参加了全市党委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许振超、任长霞事迹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示了党史部门的精神风采和良好风貌。
四、坚持多途径对外联络和协作,不断提高“遇事能办”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不愿走出书斋,在对外联络交往中缺乏自信,认为党史部门职能弱化、办事困难,致使许多人对我们党史工作不认识、不了解。我们认为,要在社会上树立自己的形象,扩大党史效应,就必须主动走出去,开门办党史,协同社会各方,整合党史资源,在服务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中,提高“遇事能办”的能力。首先,主动与社会各界联合治史,加强协作能力。2003年,我们与市教委联合编纂了地方中小学教材《荆门历史》;2004年,参与了市社科联组织编纂的大型历史文献《荆门五千年》;组织邀请三位退休的老教师编纂出版了《荆门古迹碑刻》。其次,通过开辟服务专栏,加强与各界联络和协作。如我们创造性地在《组织史(第三卷)》中设立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风采展示”,大家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收集了20余家单位党组织图片资料,使得书籍版面更加活跃,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通过举办大型会议,锻炼组织联络能力。去年8月,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办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社科联联合举办全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会议一切组织筹备活动均由我办承担。这个会议是我办成立以来组织的第一次全市性的会议,有200多人参加,整个会议井然有序,特色鲜明,得到了市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第四,积极输送干部参与全市中心工作。近几年,我们派员参加了市“610”、市“急处办”、驻村扶贫工作队、市先进性教育工作组等中心工作,干部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中办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干部特长,如党史书籍装帧设计、会议室装璜设计等,都是由我办1名有美术专长的同志担当;还有一名同志在书法上很有研究,我们主动把他推出去参与各类书法活动,为我办赢得了荣誉。“走出去斋天地宽”,通过这些措施,改变了过去 闭门写书,很少与外界接触的封闭状态,我们党史办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党史工作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湖北省荆门市委党史办公室张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