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仙桃市:立足正史 开拓创新 推进党史工作全面发展

发布日期: 2005-11-30 来源:
    
                     中共仙桃市委党史办公室 万祥盛 曹金良
  
  党的地方正史编撰是地方党史学科建设的主体工程,具有带动学科建设其他项目的龙头作用。《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统一编撰省、市、州、县党的地方正史的报告>的通知》(鄂办文[2003]83号)下发后,我市党部门深入贯彻文件精神,立足正史编撰,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推进了党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拓展了党史工作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编撰党的地方正史既是地方党史部门的基本任务,也是各级党委自身的重要工作。我们站在党委工作部门的角度来具体承担和部署仙桃党的地方正史编撰工作,努力拓展了党史工作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1、通过正史工作的系列部署,强化了党史部门工作职能。《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统一编撰省、市、州、县党的地方正史的报告>的通知》(鄂办文[2003]83号)下发后,中共仙桃市委予以高度重视,于 2004年6月转发了《市委党史办公室关于编撰〈中国共产党仙桃(沔阳)历史〉的报告》,向全市下达了编撰任务,正式启动了地方正史的编撰工作。随后,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马清明任组长的《中国共产党仙桃(沔阳)历史》编审领导小组。今年,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杜佐标两次到我办调研,了解编研情况,要求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有关部署,做好正史编撰的落实工作,并代表市委在政策、经费方面给正史编撰以支持。所有这些,不仅彻底改变了以往一些人头脑中党史部门可有可无的观念,而且加强了我们与各镇(办)和市直各部门的工作联系,强化了党史部门的工作职能。
  2、通过解决正史编撰工作中的困难,进一步改善了党史部门工作条件。去年年底,我们以开展档案史志工作需要安静的环境等理由,促使市委和市政府同意将档案党史办公楼搬迁到市委市政府大院附近。搬迁后办公楼建筑面积达1640平方米。借搬迁之机,我们装修了办公室和会议室,更换了办公桌椅,并在办公室、会议室安装了空调。同时,增购电脑6台(累计12台) 、刻录机1台、数码相机1台等现代化设备,开通了局域网、互联网、内部电话网,联通了市党政网。其中,党史有专用电脑3台,公用扫描仪1台、打印机2部、复印机 1部、传真电话1部、刻录机1台、数码相机1部。党史工作基本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今年我们又投资10多万元,请园林设计师进行绿化设计,对庭院进行了高标准绿化。
  3、通过对正史编撰工作的督办,将党史工作进一步纳入了市委常委会议议程。今年 7月9日,中共仙桃市委书记马清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随后发出市委常委会议纪要,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门把党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力支持党史编撰工作,使党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会议决定:市财政要将《中国共产党仙桃(沔阳)历史》的编撰所需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实行专项列支,专款专用;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仙桃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研究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全市资料征集任务圆满完成;将党史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对党史事业发展的宏观管理,推动党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在我们正在做2006年的财政预算计划,拟将正史经费纳入明年的预算之中,从而使正史编纂经费进财政笼子,成为每年必拨的专项经费。
  二、加大了党史资料的征编力度
  史料征集是党史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当然也是正史编撰的基础工作。我们按照省委党史研究室的要求,把资料征集工作的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着重征集专题资料和口述史料,并将资料征集与专题研究、人物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变独家征集为社会征集,改变党史部门孤军奋战、力不从心的局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党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部门都保存了大量的文献档案、音像资料,都有一批该事件的亲历者(包括决策者、执行者等)。这些亲历者,不仅了解事件的全过程,熟悉文书、实物资料的出台细节,而且能识别这些资料的错讹,还能对其进行校正、补充。因而由各部门承办部门专题,由亲历者直接编撰,既是增强专题资料可信度的重要保证,又是落实专题资料、口述史料两个征集重点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正史资料真实性的必要措施。按此办法实施,不仅可以改变党史部门孤军奋战、力不从心的局面,还可降低编撰成本,提高正史质量和工作效率。按照这一思路,积极争取,由市委办公室发出《关于印发<仙桃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征集研究方案>的通知》(仙办发[2005]42号),将正史第二、三卷所需编撰资料分解为95个征集研究专题,要求全市有关地方和部门分别承办完成,市委党史办加强协调、指导和督办,把资料征集研究任务落到了实处。
  2、变只征文献资料为全面征集,抢救了一批“活资料”。口述史本是历史学的源头,相对于文献资料,口述史料不仅可作考据纠缪的参照和弥补文献史料若干断档之处和薄弱环节,而且口述史料贯注着当事人的历史认识,对研究者把握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当事人年事已高,社会主义时期“活资料”的抢救已迫在眉睫。仙桃在建国后的历任县市委书记共有17人,其中已有5人去世,其他人也大多年事已高,如再不抢救,将使许多历史事件的内幕、细节成为历史之谜。有鉴于此,我们向市委写出了专题报告,要求解决经费问题。现在我们购置了1部数码相机,计划购置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安排专人上门采集口述史料。 
  3、变事后追记为同步记录,增强资料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相隔时限越短,资料越易收集,也越完整。近年来,我们尽力开展了跟踪征集活动:一是坚持编写当月党史大事,并按时报送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北党史大事》编辑组。二是自2002年以来,我们坚持编纂地方年刊《今日仙桃》,重点反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反映仙桃市每年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翔实的市情资料。三是紧盯中心工作,征集当年重大活动的资料。如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会议成成套资料、照片,中央领导、省领导视察仙桃的图、文资料。今年,我们加大征集力度,先后收集了在仙桃召开的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会、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及仙桃市委、市政府在香港召开CEPA经贸交流会等会议资料。
  三、加强了资政育人工作
  资政育人是党史部门的根本任务。我们围绕正史编撰的各项工作,从认真总结阐明党的执政经验、揭示党的执政规律出发,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功过得失,为党委当前中心工作服务,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资政服务。今年,我办围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编研、发行党史资料,为全市先进性教育活动提供快捷服务。
  一是编撰革命传统教育读本, 服务先进性教育活动。今年2月,与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编写了题为《继承光荣革命传统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一书,于3月上旬出版发行,并被确定为全市三期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地方辅导读物。同时积极为电教片《革命老区---仙桃》提供资料。
  二是配合仙桃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全市党员学习《中共仙桃(沔阳)简史》和电教片《革命老区---仙桃》。《中共仙桃(沔阳)简史》和电教片《革命老区---仙桃》出版后,为做好书、片的学习工作,我们积极争取市委的支持。首先在6月14日,以市委办公室的名义,发出《关于做好〈中共仙桃(沔阳)简史〉发行和学习工作的通知》(仙办文[2005]46号),要求各级党组织将该书列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员教育的必读书目;要求市委党校以简史为教材,开设地方党史课程,普及地方党史知识。其次,在8月12日,以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发出《关于做好学习〈中共仙桃(沔阳)简史〉和组织观看〈革命老区--仙桃〉电教片工作的通知》(仙组办发[2005]32号)。文件发出后,安排专人进行督办。截止目前,书、片的发行任务基本完成。各单位领到书、片后,分别组织党员进行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提高了党史宣传效果
  党史宣传是党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正史编撰,提高党史宣传效果,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党史教育基地,扩展宣教阵地。丰富的党史资源由于缺乏相应的纪念场馆,导致许多机关、学校和企业在一些纪念日无法开展集体性的实地教育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党史成果丰富的优势,单独或联合建立、开发了一些党史教育基地:一是与市老区促进会指导陈场镇将邓赤中烈士墓迁址,并建立了纪念碑;二是积极参加全市的修建仙桃市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的活动;三是由我办副主任戴水生同志主笔,党史工作人员参与,开办了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占领网络阵地,经过认真筹备,今年8月18日正式开通了由仙桃市档案局(馆)、中共仙桃市委党史办公室、仙桃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开办的《仙桃档案史志网》,为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学习了解党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辟了一片网络天空。
  二是丰富宣教形式,强化宣传效果。党史部门要突破传统的宣传模式,探索一些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率和党史宣传的覆盖面。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在撰写发表纪念文章、配合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在 8月19日,与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在市档案馆隆重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展,得到了仙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市长陈吉学在百忙之中,为这次展览提供了书法作品;原市领导陈汉云、曾定帮、李家林、李雅炎等老领导及全市书画界人士100余人以极大的热情,精心创作,贡献书画作品100余幅。前来观看书画展的市民近千人次。这次展览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在我市档案史志工作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