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冶乡音》报推进新时期的党史工作
发布日期:
2005-12-29
来源:
张旭阳
今年9月11日至9月26日,根据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安排,我参加了第十一期全国党史干部培训班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党史期刊编辑知识。目前,我办承办了由中共大冶市委主办的《大冶乡音》报。这次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很及时、很有针对性。为期16天的学习,使我学到了不少党史期刊编辑知识和法规,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增进了与兄弟省市县党史界同行的学习与交流。总之,这次学习对我的启示很大。学习结束后,我打算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新时期党史工作的强大动力,具体地说,就是依托《大冶乡音》报,推进新时期的党史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大冶乡音》报的品位,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大冶乡音》报是大冶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是联系大冶籍在外地知名人士的桥梁和纽带。该报旨在将家乡面貌变化传递给工作、生活在天南地北的大冶人,同时也将天南地北大冶人的成就、业绩以及建设家乡的良策、信息传递到大冶本土,沟通乡谊、联结乡情。《大冶乡音》报不仅发行到外地,而且在大冶地区广泛发行。《大冶日报》撤销后,《大冶乡音》报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地方党报。因此,进一步提升《大冶乡音》报的品位刻不容缓。提升该报品位,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规范语言文字是提升报纸品位的基础和根本,我们要按照国家语言文字研究所研究员厉兵同志讲授的《语言文字规范》讲义的要求和标准来规范《大冶乡音》报的语言文字。《大冶乡音》虽然是党史办承办的地方小报,但她是中共大冶市委主办的,在某种意义上,能代表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语言文字不规范、缪误百出是绝对不允许的。对此,我们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今后在这方面绝不降低要求。
二是办出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主要取决于栏目的设置和稿件的选择。在稿件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有文化品位的文章,如果稿件内容适合,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没有文学艺术性,编辑人员要修改好或改写好。在栏目设置上,要增加“往事纵横”、“党史轶事”、“革命文化”、“青铜文化”等栏目,要有一定量的故事,使读者读出趣味性,传播文化和革命传统要避免古板说教式的灌输,让读者在轻松娱悦的环境中获取信息和知识。
三是在报纸中要突出情感性,积极营造热爱大冶、建设大冶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大冶提供精神支撑,力求每个版面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每个栏目荡漾着绵绵乡风,每篇文章充满着依依乡恋,突出乡土特色,大力弘扬青铜文化,使《大冶乡音》报成为大冶籍在外地游子的精神家园、大冶本土各界人士爱不释手的瑰宝,激起人们热爱大冶的美好感情,进而把这种美好感情转化为构建和谐大冶的强大动力。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大冶乡音》报的潜在资源,丰富和促进党史工作
《大冶乡音》报对大冶市的开放开发和招商引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招商引资中的主要作用是穿针引线、感情引资。以前,我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冶籍在新疆从事矿业开发的老板郑海涛在与《大冶乡音》报接触的过程中,思念家乡之情与日俱增,“少小离家老大回”,郑海涛于是回家乡省亲。在与我们交往的过程中,他表露出想回家乡投资兴业的愿望。我们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市领导亲自出面加以引导。经过论证,郑海涛投资5000万元在大冶开发房地产和矿业。又如浙江老板吴再成,他在大冶投资1?2亿元建成兴成钢铁公司。我们《大冶乡音》编辑部的采编人员采访了他,并把他的成长经历、创业事迹刊登在“八方英俊在大冶”栏目中。吴总被我们的盛情所打动,他说:“来到了大冶,就象回到了自己的家”。于是,他追加投资1亿元,在大冶从事矿产品深加工。《大冶乡音》报潜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使党史办做到了“有为有位”,为此,市委、市政府也给我办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今后,我们将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努力。
大冶是著名的苏区,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大冶战斗和工作过,如彭德怀、王震、何长工、伍修权、程子华等,在外地工作的大冶籍老将军、老干部也不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办与这些革命前辈联系的主要途径是征集党史资料,并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我办干部适时向他们反映大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从而,利用老干部、老将军的支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卓有成效。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办协助市政府向上级累计争取公路建设、泵站建设等资金约2000万元。二十一世纪以来,革命老前辈先后作古。我办为了与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保持联系,促进感情,便把《大冶乡音》报分别给他们寄去,并在方便的时候适时登门造访,汇报大冶的情况。老领导的后代非常感动,纷纷与党史办、党史人物研究会联系,或介绍先辈的革命事迹,或要求合作编纂纪念文集……今年初,老红军曹祥仁的儿子曹冶为完成其父的遗愿,决定把曹祥仁的骨灰运回大冶安葬。曹冶委托我办帮助操办了此事。目前,党史办与曹冶正在商讨合作编纂《曹祥仁同志纪念文集》。党史办承办的具有本部门特色的报纸,初步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首肯,最近,我办决定依托《大冶乡音》报的资源,为建设好党史办管理的大冶兵暴纪念馆大做文章。
三、进一步开拓创新,使《大冶乡音》报更好地为我市的党史事业服务
《大冶乡音》报由党史办承办,市财政每年只解决1?5万元,这个费用是远远不能适应工作发展需要的。从北京学习回来后,我就从经费方面着手,作出新的工作计划,并初步实施。
一是向大冶籍在外地知名人士反映《大冶乡音》报承办过程中的困难,特别是经费困难,得到了各界人士广泛的支持。空军大校、《空军军事学术》杂志社总编彭东海、民安证券公司上海总部总经理周国庆等主动亲自给市主要领导写信,建议市财政增加《大冶乡音》报承办经费。目前,我办正在努力争取,有望明年增加承办业务经费。
二是节省《大冶乡音》报的承办开支。前不久,我亲自出面找邮政局局长交涉,要求友好协作,党史办在《大冶乡音》报及编撰出版的所有书籍中为邮政局提供免费的宣传,而邮政局为党史办免费邮寄需寄出的所有《大冶乡音》报,友好协作协议已签订,协作期为3年。仅此一项,党史办每年可节省约2万元的开支。
三是增加创收渠道。一直以来,《大冶乡音》报是免费赠阅,经费上不足部分由党史办弥补。从现在开始,我办将与《大冶乡音》报所宣传的人物、单位及协办单位协商,在对方自愿的前提下,收取一定的支持经费。在保障正常办报的同时,经费上的富余部分用来发展我市的党史事业。
另外,我办计划创建《大冶党史网(站)》,利用互联网的现代媒介作用,宣传党史,弘扬革命传统,在网站中开设《大冶同乡》网页,创造全新的同乡交流平台,作为办好《大冶乡音》报的附属工程。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正如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树华同志11月1日在大冶调研时所指出的:不管创新走多远,都要时时连住党史工作这根主线。的确如此,我办之所以承办《大冶乡音》报,是因为大冶市委、市政府需要这份报纸,我们党史工作的推进和繁荣更需要这个媒体。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把《大冶乡音》报办得更好,把我市的党史工作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作者系大冶市委党史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