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推动党史工作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
2009-04-24
来源:
在十堰市委的直接领导和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具体指导下,我市党史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力推进了全市党史事业发展,为服务全市科学发展大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市委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好评与嘉奖,市委党史办在2004年荣获全省党史系统先进单位的基础上,最近又跨入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单位行列。近年来,市委党史办共编撰简史、《中共十堰历史》一、二卷、组织史第四卷、陈明回忆录(十堰卷)等11部党史专著和一批资政课题;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154篇,60多万字;《十堰党史网》点击率突破46万人次。回顾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党史工作姓党,须臾离不开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创造条件,不断推动党史工作取得新进展。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市委坚持以发展的理念把握党史工作,为党史工作指明前进方向,增添无穷力量
市委高度重视党史工作,一直把党史事业的发展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作为党史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使党史干部们能够聚精会神搞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是长规划、短计划,全面谋划党史工作发展蓝图。市委于2005年底就批转了全市“十一五”时期党史工作规划。该规划不仅明确了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而且明确了工作任务、工作措施、方法步骤及时限要求。并且,还以目标管理的形式下达年度工作计划,对“十一五”规划进行分解落实、督促指导。二是适时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党史工作。2008年4月11日,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委党史办关于全国、全省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的汇报。在充分肯定他们“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同时,常委会强调要以全国、全省主任会议精神为指导,发扬“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奉献精神,以“有为”争“有位”,全面推进全市党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经常抓,不断为党史事业发展加油鼓劲。市委书记陈天会不但主持常委会议听取党史部门的汇报,给任务,提要求,而且就党史工作多次做出批示,让一些党史研究成果及时发挥了资政育人作用。去年底,市委党史办以《十堰党史参阅》的形式向市委报送了《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基本经验》一文。由于该文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堰的改革开放史,突出了十堰特色,陈天会同志指示市委宣传部将此文作为“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大型图片展览”解说词的脚本。市委宣传部在展出的25块综合展板中有19块采用了他们提供的脚本。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嗣义同志去年到十堰上任不久,就开始关注改革开放30年、抗战课题和革命遗址遗迹等重大党史课题研究,并出席湖北革大校史编写十堰中心联络组成立15周年纪念大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作为分管党史工作的市领导,因为职责所在,更要事必躬亲,凡全市性党史会议必到,凡党史部门的请示报告必批,凡重大党史工作必把关。我曾几次到党史部门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帮助解决了队伍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乃至科研攻关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这一切对于保证和推进全市党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发挥了良好作用。
二、市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党史部门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干部安心、舒心、劲足
市委对待党史部门不仅像对待其他市直部门一样关心爱护,大力支持,而且非常体谅党史部门的难处,在人财物等方面还略有倾斜。在干部配备上,选派那些事业心、责任心强,耐得住寂寞的同志担任领导工作,使领导班子一直是团结稳定而坚强有力的,在去年的届中考察中被评定为“好”的等次。在经费预算上,该列的项目全部列上,该给的钱一分不少,偶尔还给开点“小灶”。从2005年以来,市委党史办每年的业务经费都在60多万元,其中,正史编撰经费10万,组织史编撰经费3万,文史资料编印经费3万,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经费3万,《十堰党史大事》专刊经费2万等,切实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还拨出专款用于党史网站改版升级。在办公条件上,市委党史办去年7月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办公楼,人平面积19?5平方米,比市委办的人平面积还要多;每人配备了一台电脑,更新了办公桌椅、大小沙发和书柜等办公用品;办公室设有中央空调,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并在保留原有小汽车的基础上,又增配了一辆小汽车。
在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党史干部职工思想情绪稳定,工作积极性高涨,心齐、气顺、劲足,精神面貌很好,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争上游、奋力拼搏作贡献的良好风气。在市委党史办,大家都能够满负荷工作,加班加点已养成习惯,紧张忙碌已成为一种乐趣。去年下半年,为了撰写《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基本经验》,王钢、陈红建等负责执笔的同志,在3个月时间里,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研究史实,字斟句酌写作,除中秋节休息一天外,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全身心扑在文稿上,历经九易其稿,终于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该文稿不但被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北改革开放30年》一书全文采用,而且荣获中国管理科学大会暨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高层论坛课题一等奖。在12月份召开的全省“抗损”课题评审会上,我市抗战课题研究成果被作为范本印发全省。全面改版创新了《十堰党史网》,新增设《党史文摘》、《专题文库》等44个栏目,征集资料范围由3家增加到60多家,网站空间由100兆扩容为500兆,点击率比“十五”时期增长46倍,其中《十堰市情》点击率突破6000人次;通过著名搜索引擎百度、雅虎、搜狗等访问的国内外用户达20多个省、市和地区,仅欧洲用户点击率就达14?6%;组织党史报告会600余场(次);协同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加强了对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认证批复了郧县南化塘镇和郧西上津镇等红色景区;帮助县(市)区党史办配齐配强领导班子,推动基层党史工作的发展。
三、市委坚持既注重现实又尊重历史,为党史部门正确把握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提供了根本方法
市委的工作中心是解决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但现实与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历史对现实的资政育人作用极其重要。因此,市委高度重视对历史尤其是党史的研究,将其作为党的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要求党史部门站在党史与现实结合的高度,走出书斋、开门办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一手抓党史研究,一手抓成果转化,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党史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对这一点,我感触较深。我分管农村工作多年,深知解决“三农问题”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就值得认真总结,其中的一些曲折和教训也需要记取,关键要找到历史上的“三农”工作与现实的“三农”工作之间的交汇点,并把它客观真实反映出来,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曾在全市党史办主任会议上提到这个问题,大家认为有道理,进而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市委党史办通过对扶贫开发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市扶贫开发的成就与经验,反映在《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基本经验》一文中,群众反响不错。在资政研究方面,市委党史办是下了一定功夫的,形成了一定特色。主要表现为研究课题紧贴现实,研究领域较为宽泛,研究成果得到转化。近年来,他们重点抓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扶贫开发、汽车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点课题研究,并分别在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理论前沿》、《经济要参》、《中国城市经济》、《汽车工业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等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其中有些研究成果为市委决策所采纳。同时,通过《十堰党史网》、《十堰党史大事》和《十堰党史参阅》等宣传工具,将建办以来的成果及时予以刊载,并且不断更新,积极转化党史研究成果,较好地发挥了宣传教育功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