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写党在历史上犯的错误的几点看法
发布日期:
2006-04-21
来源:
谈三个问题: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分析失误原因、写好总体评价。
一、实事求是是个总原则
这是我们谈论如何写好党在历史上犯的错误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有了这条原则,才有我们谈论后面那些问题的根基、基础。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1、处理好实事求是与坚持党史研究中的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坚持实事求是,之所以是党史研究的总原则,首先是因为,实事求是,是党史研究中的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点。
党史学科既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又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性与党性,二者的统一点,就在实事求是四个字上。实事求是,是党史研究的总原则。
2、处理好实事求是与遵守政治纪律的关系
(1)要注意社会效果。
(2)要遵守《决议》精神。遵守政治纪律,对于党史研究来说,很重要的,就是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一致。
(3)慎重对待有争议的问题。
3、实事求是的基础是充分掌握资料
丰富而准确的资料,是党史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
史料既要丰富又要可信。
4、实事求是在二卷中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党的错误一定要写,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写。
(1)写人要客观公正
(2)写事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3)评价一个历史时期要看主流
(4)要全面对待党的历史经验
二、最重要的是找出犯错误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找出犯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总结教训,使以后不再重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错误的教训同成功的经验一样,都是宝贵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犯过的重大错误,归纳起来主要是三条:经济建设争于求成,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阶级斗争扩大化。这些错误,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都是在探索中发生的。发生失误的原因很复杂,要进行具体分析。
(一)对“大跃进”(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失误原因的分析:
总的来说,这场“大跃进”由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科学方法,不但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且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这段教训,必须认真总结。
1、毛泽东为什么提出加快建设速度
大跃进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历史条件。
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日夜思考的最大问题,就是加快建设速度。在他的思想中有两点很明确:一是认为建设速度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二是认为当时具备了高速度的条件。这两点想法并没有错。
(1)为什么说建设速度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经济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面临的国际形势,是资本主义的包围和竞争。而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走在我们前面很多。如果我们不以比他们更高的速度发展,就会永远赶不上他们。如果是这样,何来社会主义优越性可言?又如何抵御帝国主义的挑衅和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呢?所以,建设速度,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2)毛泽东认为当时具备了高速度的条件
这条件有二:
一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促使毛泽东产生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
二是可利用当时出现的“国际休战时间”加快建设。
2、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
从根本上说,就错在对什么是真正的高速度、怎样达到高速度,缺乏正确认识。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总的来说,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加之当时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所以在速度问题上缺乏冷静的头脑和正确的指导。
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1)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大跃进”运动从“全民炼钢”开始。以为只要钢产量翻一番,就可以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本身就是缺乏经济科学的依据的。
第二,如何才能把钢产量搞上去呢?又以为不惜工本,“土法上马”,就可以使钢产量一年间翻一番,这同样是不顾技术要求,缺乏科学依据的。
第三,又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没有经过试点,就在全国大规模展开。
第四,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作用。
今天看来,有以下教训是值得总结的:
①指标要定在客观条件许可的高度,才是能实现的,因而也才是真正的高速度。
②按比例才能高速度,最优化的比例就是最适宜的速度。
③切实搞好综合平衡才能高速度。
④要稳定增长而不能大起大落。
⑤要提高效率而不能拼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取得真正的高速度。
(2)照搬自己的旧经验
这个旧经验,主要是简单沿用革命时期群众运动的做法,加之“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及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使领导人产生一个错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加上群众运动,高速度发展经济就是可能的。
(3)不恰当地把加快速度的问题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
把在加快速度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是大跃进能够发动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毛泽东认为反冒进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进而,就把反冒进同右倾甚至右派联系在一起。这使大家不敢讲真话,就讲假话,头脑更加发热。
(二)对所有制急于求纯原因的分析
1、最根本的原因是超越阶段
超越阶段,是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犯错误的最根本原因。所谓超越阶段,就是我们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超越阶段的表现:
(1)三大改造完成过程中的问题
三大改造本身不是超越阶段。但三大改造在具体完成的过程中存在的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和偏差,却是一种超越阶段的表现。由此而遗留下来的问题,对以后许多问题的发生有重大影响。
(2)八大决议中反映出的模糊认识
1956年八大的报告和决议总的来说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但在当时没有完全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八大决议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缺陷。比如“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是有问题的。第一,没有看到已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固然比旧的社会制度先进,但它毕竟是初生的,还不完善,有继续加以完善的必要;第二,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能够完善到什么程度,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第三,没有看到对现有生产关系的评价归根到底要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
这点大家太熟悉了,就不多说了。
2、超越阶段的原因之一:实践经验不足
在阶段问题上(这跟所有制结构紧密相关),毛泽东有过正确判断,提出过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认为可实行相当长时期。但这个认识未深入展开也未付诸实践。在反思“大跃进”等错误的过程中,毛泽东又经深入思考提出我国正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并说从“不发达”到“比较发达”要相当长时期。但仍然没成为当时制定政策的依据,反而后来被放弃,导致了对所处阶段的错误判断。原因之一:实践经验不够。??那是一个社会主义历史还非常短,我们自己的实践才开始的时期,社会主义的实践还非常有限。这也是一种历史条件。
3、超越阶段的原因之二:把革命看得太容易
这是造成许多失误的一个原因。以为“一穷二白”会使建设社会主义更容易些。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也反映出这种思想。
事实上,正如列宁多次讲到的:一个落后的国家开始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把它继续下去,把它完成,就十分困难;资本主义社会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愈困难,因为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
4、超越阶段的原因之三:没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种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了解,另一种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
(1)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的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谈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的思想。
(2)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理解的情况
比如,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可以说与两方面的理论失误有关。一个是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中的“一定条件”加以泛化。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结论作了教条化的理解。
(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原因分析
1、理论认识上的错误
(1)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不可能始终存在(时间)
(2)社会主义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不是全局性的(范围)
(3)阶级斗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4)我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一种落后于阶段的理论(这与所有制问题上的超越阶段不同)
(5)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与搞单一的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模式是相关联的
2、国际环境的影响
有国际环境的恶化反应到了国内生活和经济建设里面的因素。
3、制度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民主的缺乏。
其次,是民主传统的不足。
第三,是决策未能很好实行科学化、民主化。
三、要正确体现对29年历史的总体评价
1、必须遵循“决议”第六条对建国后32年历史的基本估计
2、不能把党在这29年的历史说成错误的积累
(1)这样说不能正确解释这段历史
(2)对“文革”前这10年作些具体分析。
3、这29年与以后的历史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把50多年来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
(1)应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的历史,看作一个整体。
(2)如何看待“始于毛成于邓”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对二者关系的根本规定。“继承”说明了它们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发展”说明了它们的差异性和阶段性。
4、要写出在失误中前进
失误往往是前进的先导。要把在失误中前进,放在“把5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个大问题里面考察。
5、要写出自己纠正
我们中国共产党有自我批评、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所以,我们党才能执政。
关于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要把握这样几点:
(1)一经发现错误,便下决心纠正。
(2)对调整中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要加以肯定
(3)对全面调整决策的确立和贯彻及取得的明显成效要加以肯定
(4)正确看待当时纠“左”的局限性
6、如何理解(从什么意义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1)人的认识是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
(2)民主革命也经历了认识上的曲折过程,可见整个党史都证明,从错误到正确总有个发展的过程
(3)要写出历史的复杂性
7、要写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
我们整个党的历史,都是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我们要通过对三中全会前29年这段充满曲折的历史的研究,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研究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轨迹,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总结三大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本文系作者在2005年第12期全国党史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