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探索史志工作资政惠民新途径

发布日期: 2018-05-14 来源:

广水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党史是借史鉴今的宝贵资源,地方志是普及地情人文知识的权威载体。如何在坚持党史地方志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党史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本民生新途径,让史志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充分发挥资政育人,服务大局的作用,不断增强史志工作的时代和现实意义,是史志工作者需要不断求索的实践课题。
  一、把握政治维度
  史志工作要始终坚持“党史地方志姓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贯穿史志工作全过程,牢牢把握党史地方志工作的方向之舵,在对重大历史史实的研究阐述上,坚持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方法,登高望远,看到主流,分析大势,不被表象所惑,不被外界所扰,不被主观认识及个人感情所困,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党史地方志编研成果。
  近年来,广水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着力聚焦核心主业,凸显责任担当,着力在规范化、精品化上狠下功夫,地方党史二卷本精编细研,三卷本启动编撰,年鉴类书籍编纂与时俱进,着力在“收录有价值的事,记载有影响的人”方面凸显价值。
  二、坚持站位高度
  党史地方志从本质来说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党性和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征。为此,党史地方志工作者绝不能像一般的科研院校工作者那样在象牙塔、实验室搞单纯的学术研究,而要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首先做一名政治明白人,学会站在大局全局的高度看问题,摆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工作模式和思维,主动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群众,更具活力,更有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让党史地方志始终占领思想的前沿阵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高地。
  近年来,广水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走出封闭小楼,组织干部职工寻访红色遗址遗迹,深入镇办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党史宣传交流;走进古色村落,挖掘文化素材;走入境内历史名山,探寻历史人物的人文踪迹。干部职工通过接地气的实地勘察调研,更加认识到革命遗址遗迹不可再生的历史价值,更加深刻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后蕴含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在提振史志工作者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探寻真谛的史志工作精气神的同时,不断加大红色文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三、增强人文温度
  党史地方志的主要功用是资政惠民,但以往常见的是一些辛劳编纂成书的史志专著,要么存入库房,要么束之高阁,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史志工作在编研和宣传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科学遵循党史、方志工作的特点,准确运用史志编著特有的表述体例和表达方式,着力在增强文字的可读性上下功夫,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党史启迪,得到人文熏陶,找到行动方向,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近年来,广水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加强红色文化的发掘利用,助力全市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将吴店镇红色文化集成区所有红色遗址遗迹树立规范化文字介绍牌,供市民回顾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历史;耗费半年时间对全市40多处红色遗迹遗址普查成果形成调研报告,得到广水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此后还将收集提供的图文并茂的历史资料,汇编成《历史的记忆》一书。让红色文化吸引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多眼球,红色旅游逐渐步入佳境。
  四、拓展利用程度
  党史编研工作在地方党史正本研编、组织史资料编纂中,发挥意识形态领域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功能。党史工作者在编研工作中应通过客观审慎的记述,阐释好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奋斗历程。把握党史工作规律性、借鉴性的元素,指导编研工作始终不偏离方向,不断创新激发活力。尤其是要把史实固化成为档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志工作中,不断探索部门、镇村与市场主体的合作新途径,组织编纂《劳模风采》《名镇名村要览》等专业权威书籍,为地方文明建设、企业品牌推广、地方特色旅游发展服务,从而让地方志更好地贴近党委政府决策,贴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贴近服务市场主体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拓展受众面,增强参与度,更加凸显地方志宝贵价值。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广水市组织史资料》成为干部群众学习、借阅、查询的重要工具书;《应山县志》再版发行,仍炙手可热;《广水市志》供不应求,库存告急;《广水人物志》成为对外交流、招商引资的珍贵媒介。以上史志资料书籍在全市党史党建学习教育,城市建设规划、项目论证和农村改革等方面,成为必备的第一手资料。史志专著的大量利用和良好社会反响,拓展了史志工作宣传面和认知度,进一步增强了党史地方志一班人做好史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执笔:高教荣)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