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何耀榜传

二、辗转求学路

发布日期: 2014-12-17 来源:

  王家庄北面的茶坳有一所私塾,终日书声朗朗。何耀榜见小伙伴相继进了学堂,多次闹着要去上学。可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何家,无力支付学费,只好作罢。

  1920年春节过后,何耀榜十一岁了,大哥大嫂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一天,大哥大嫂把兄弟几个叫在一起商量说,我们家虽然穷,可不能没有读书人,总要有人识几个字。如今老四已十一岁了,还未进过学堂门。大哥大嫂决定,老二何耀谟继续给人帮工,老三何耀主替人挑运,大家省吃俭用,供老四何耀榜上学读书。

  三个哥哥和大嫂硬撑着,不顾命地租种佃田,纺线织布,出卖力气。靠着向族长说情,向地主借高利贷,何耀榜才跨进了学堂。

  何耀榜遵节随俗,穿着一身土布长袍,到学校规规矩矩地拜了孔子牌位,行过三跪九叩之礼以后,拜当地的翁老夫子为师。他知道自己能进学堂很不容易,于是读书特别用功,农闲时一心一意上学,农忙时帮家中做农活,一年就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论语》等启蒙书籍。这些书,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到何耀榜这一代已是最后把它当课本来读了。

  何耀榜穿着哥哥的旧衣服上学,夏天经常打着赤脚上课。翁老夫子和富家子弟见了,不是训斥他不守校规,就是嘲笑何家穷困。大嫂知道此事后,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篮鸡蛋,给何耀榜做了一套新衣裤。何耀榜十分珍爱,上学时穿在身上,回到家里做农活时就脱下。

  山村的夏天,晚上蚊虫特别多。何耀榜在家用麦草裹着蒌蒿驱赶蚊虫,不小心将唯上衣的背后烧了一个洞。何耀榜一到学堂,有位财主家的小“相公”,当着先生和同学的面嚷着:“你们看,他的衣服后面开窗子了,也不换一件,真是个叫花子!”其他几个富家子弟也跟着起哄道:“生就的叫花子,哪有衣服换。”

  何耀榜听着这些剌耳的话,心里一阵酸楚,并没有理睬他们,照样打开书本准备上课。哪知翁老夫子不仅不制止“相公”们的嘲讽,反而不准何耀榜在教室上课,要他回去换件衣服再来。何耀榜忍不住了,一双小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也涨得通红,于是冲着先生和同学们嚷道:“我只有这件衣服,昨晚熏蚊虫烧的,难道衣服破了就不能上学读书不成?”

  那位小少爷是学董的“相公”,仗着老师撑腰和同学们起哄,更加肆无忌惮,冲到何耀榜的面前猛推一掌,把没有提防的何耀榜推倒在地。富家子弟们哈哈大笑,这位“相公”更加得意洋洋,双手叉腰,嘴里还骂骂咧咧的。

  何耀榜怒火顿生,连忙从地上站起来,像猛虎一样扑向“相公”,一拳将他打倒在地。“相公”趴在地上耍赖,大哭起来。何耀榜挥起小拳头,一边打一边问:“你说说,衣服破了怎么不能上学?你带头嘲弄人,就要首先揍你!”

  翁老夫子走了过来,伸手拧着何耀榜的耳朵,用力将他按在地上跪着,口中不停地训斥着:你吃了豹子胆不成,连他也敢打!他是董老爷的“相公”,是我的衣食子弟,这学校全靠他老子办起来的,你这一打把我的饭碗也打破了。

  何耀榜抓着先生拧耳朵的手,猛地站起来,歪着脑袋看着先生。翁老夫子向何耀榜嚷道:快去给董“相公”赔个不是。

  何耀榜站着一动不动。

  被打的董“相公”一脸泪水,仍在教室里嚎哭,声言要回去告状。翁老夫子慌了手脚,用衣衫揩着董“相公”脸上的泪水,一个劲儿央求少爷莫哭,回去也不要告诉学董,并说要重打何耀榜,替“相公”出气!说着,翁老夫子取出一把栗木戒尺,狠狠地打着何耀榜的手掌,边打边要他向董“相公”赔个不是!

  何耀榜咬着牙,昂着头,忍着剧痛,就是不赔礼道歉。

  翁老夫子重重地打着何耀榜的手掌,一下又一下,将何耀榜的手掌打红了,打肿了。富家子弟们在一旁笑着,吆喝着。何耀榜忍无可忍,向先生瞪了一眼,猛地抽回手,连忙跑向自己的座位,抱起桌子上的书本,转过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学校。

  学校不能去了,大哥大嫂决定让何耀榜学一门手艺,送他去信阳学裁缝。何耀榜当了两年学徒,因不满老板的蛮横和欺凌,尚未出师又回到了宣化店。

  一天,何耀榜饿着肚子在宣化店街上漫无目的地转着,心中愤愤不平:为什么那么多穷人起早摸黑、勤扒苦做,到头来吃不上一顿饱饭?为什么富人肩不挑、背不驮、脚不沾泥,到头来有吃有穿,还住青砖瓦屋?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读书交不起学费,连穿件衣服也遭人嘲笑?为什么富人的孩子在学校称王称霸,随意侮辱别人,打骂别人,先生还要卫护着他们?他不知在街上走了多少圈,也不知怎的走到了福音堂的门前。

  福音堂原是宣化店的一座天主教堂,如今改办成一所新式学校。何耀榜听到里面传出来读书声,自然想起茶坳私塾董“公子”的那副野蛮相,翁老夫子的那块发亮的木戒尺。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掌,抬头看了看“宣化店福音堂小学”的牌子,从地上拣起一块碎砖,对准校牌,狠狠地砸了过去。

  响声惊动了学校里的青年老师郑新民,他寻声出来一看,见一位穿着破旧衣褂的穷孩子站在校门口,问道:“这牌子不碍你事,为什么砸它?”

  何耀榜见这位先生说话平和,压下心中的怒气说:“学校大门朝南开,想读书的穷孩子进不来!”

  郑新民见这个孩子说话有见地,更加和气地说:“你想读书,是哪个学校不让你进门? ”

  何耀榜愤愤地说:“茶坳!”

  郑新民“哦”了一声,然后说道:“茶坳学校是私塾,是靠富人出钱办起来的,只让富人的孩子读书;我们这福音堂小学是官学,是靠社会上一些好心人花钱办起来的,不分穷富,想读书的孩子都可以进来。”

  “我能进来吗?”何耀榜说。

  “当然可以。若是家中有困难,还可不交学费,连书本费也可以免交。”

  在郑新民的帮助下,何耀榜顺利地进入宣化店福音堂官办小学读书。这所新式学校与旧式私塾确实不同,教学内容也十分广泛。在这里,何耀榜不仅学到了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者,其中就有他最信任的两位老师郑新民和王士俊。

  郑新民是宣化店东面郑家湾人,王士俊是宣化店南坞子铺人,他们都出身于乡村教师家庭,自幼随父读书。郑新民1920年春毕业于罗山县第一学堂,后考入河南省信阳师范学校,中途转入开封国民师范学校。王士俊1922年入河南师范学校读书。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传播,俩人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他俩受党组织的派遣返回罗山县,以宣化店福音堂小学为阵地,以教书为掩护,宣传进步思想,培养积极分子。

  在郑新民和王士俊的影响下,宣化店地区的进步青年郑作吾、郑墨林、李清白、甘元景、甘永耕、张宏良、张宏照等人先后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党的支部,郑新民任支部书记,王士俊任组织委员,郑墨林任宣传委员。他们秘密串连,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成为何耀榜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激起全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恨。消息传来,宣化店地区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在郑新民、王士俊的率领下,何耀榜和同学们手持写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小旗,唱着反帝爱国歌曲,从竹竿河东游行到河西。何耀榜刚刚入校不久,虽然参加了游行示威,对许多问题疑惑不解,他不停地向郑新民问道,为什么会爆发“五卅惨案”,英国巡捕为什么会跑到上海来枪杀中国群众?

  郑新民告诉何耀榜,上海是中国东海岸边的一个大城市。由于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外国人在这里建立了租界。他们在租界做生意、办工厂,横行无忌,为所欲为,不仅剥削压迫中国工人,还任意枪杀我们的同胞。我们游行示威,就是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挽救国家,挽救民族,挽救中国面临的危机,唤醒全国民众,推动中国革命。

  在郑新民的启发和带领下,何耀榜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