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召开了华东地区、中南地区部分省委书记会议后,毛泽东回到北京。5月5日至2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标志着工业生产建设的大跃进在全国蓬勃发展。
6月19日,毛泽东要求钢产量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干脆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7月份,毛泽东向访华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作了通报。毛泽东一言九鼎,这年产1070万吨,拼命也得拼出来。8月17日至30日,在北戴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分析了钢铁生产未见起色的原因后,毛泽东给陈云打电话,作了几点指示:一、国家经委主要抓生产(以后年度计划交计委,基本建设交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二、原材料调配要服从国家计划,分配钢材既要照顾重点又要照顾农民的需要;三、抓紧冶炼设备的安装;四、机械厂收到钢材后,第一是用来制造炼钢炼铁轧钢的设备;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每星期抓一次钢铁生产;六、加大保险系数,冶金部直属钢铁厂,今年增加50万吨钢的新任务(因此1958年的钢指标实为1150万吨);七、要有铁的纪律,没有完成生产和调拨计划的,分别情况给予警告记过(小过,中过,大过)、撤职留任、留党察看、撤职、开除党籍的处分;八、立即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找来北戴河,开一次工业书记会议。8月21日由陈云同志向参加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传达了毛泽东的这些指示。
在会议期间,毛泽东还多次讲到钢铁问题,强调重要性,要各省第一书记抓钢铁。强调要大搞群众运动。强调“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完不成生产或调拨计划,要按纪律办。要铁的纪律,不要“豆腐纪律”,“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
毛泽东采取了强硬的组织措施,严肃处分了一些对大跃进、高指标持不同看法的党的高级干部。在毛泽东讲话中点了名的,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的就有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李世农,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作宾,山东惠民地委第一书记李铎,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古大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赛甫拉也夫。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还受到大会批斗,被撤销了职务。其中古大存、潘复生为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一些地方领导被错误地宣布为“右派集团”、“右倾集团”、“反党集团”,被批判为省、市、自治区的“右派分子”、“地方主义分子”、“民族主义分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错误。
在这种政治高压和严重的组织措施下,促使全党思想从中央到省、地、县、乡都统一到总路线、大跃进中来。
全国出现了“超英赶美”的、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内容的“大跃进”运动,随着钢铁指标的不断加码而逐步推向高潮,但正如恩格斯所曾经指出的那样:“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就要崩溃;或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现实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恩格斯总结的这个规律是有普遍意义的。
全国1至8月份只生产钢450万吨,在余下的四个月中必须完成600至700万吨钢。但有三个问题不能解决:一是时间不够,在三分之一的时间中完成三分之二的任务。二是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不够。1957年底,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分别为648万吨和696万吨。虽然北戴河会议全国新建的小高炉l2507座,中型高炉142座,各种转炉设备250套,电炉44台,即使这些全部建成投产,加上原有生产能力,也难完成600至700万吨和全年1150万吨钢的任务。三是电力、煤炭、采矿、运输等部门的生产无法满足钢铁生产需要。北戴河会议虽削减了钢的指标、但完成年产钢1070万吨的任务,形势仍十分严峻。全国钢铁大军由7月底的几十万人,猛增到9月份的5000万人,10份的6000万人,12月份的9000万人,加上直接间接支援的达l亿人口,土高炉、小高炉由7月底的3万多座猛增到8月底的17万座,10月底的几百万座。
然而毛泽东每讲到钢铁时,几乎都要扳着指头算时间,今年还剩多少天,督促大家切实加紧。到8月30日,他还说:“我是观潮派,算账派。今年能否达到1100万吨钢?我总是15个吊桶七上八下。”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提醒大家“钢铁尚未完成,同志仍须努力”。
正当这时,江南传来了喜讯,新中国第一个新建的钢铁联合企业武钢,8月12日焦化厂1号焦炉炼出了第一炉焦炭,比跃进计划还提前19天,武钢焦化厂,用红绸子系着第一炉优质焦炭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喜.而1号高炉也将在国庆节前出铁。这个高炉是当时我国最现代化的大型高炉,按设计,日产生铁2000吨,它的提前建成和投产为钢铁生产增添了新的力量,这是一项全国人民瞩目的大型工程。毛泽东闻讯后,兴奋不已,他约了张治中、曾希圣一起再次南巡,说:“去武汉,看出铁去!”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