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在武汉东湖客舍,毛泽东再次召见林一山,对三峡工程再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向林一山垂询三峡工程使用的寿命问题。
这是这一年毛泽东第二次倾听林一山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
第一次是1月份,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临近会议“尾声”时,毛泽东要听听在三峡建设问题上的两种不同意见,即主上派和反对派的意见。在毛泽东看来,修建三峡工程也作为赶英赶美的一项主要内容。他当即派专机将北京的李锐、武汉的林一山接到南宁,来个当面倾听,来个兼听则明。
主上派和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林一山、李锐到了会议室,面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各大区和中南各省第一书记,各执一词,侃侃而谈。
林一山从西汉贾让治水谈起,长江2000多年洪水危害,平均10年一次,辛亥革命以来平均五年一次,直到兴建了三峡工程才能控制川江洪水,解除荆江大堤的严重威胁和洞庭湖的洪灾。
同时林一山阐述了三峡工程发电、航运诸多益处。水库正常蓄水位200~210平方米,可装机1。34亿万千瓦,年发电量1000亿度以上,投资约需72亿人民币。
李锐发言针锋相对,他带去的全国水电开发示意图铺在长桌上,在阐述了三峡工程短期不能上的理由后说:“左右三峡工程修建时间是国家财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电力而不是防洪,按水库高程200米,一个装机近20000万千瓦,能发1000亿度电的大电站,何年需要投入呢?”“最乐观的估计,三峡这样大的电站,中国几十年后才能有此需要。”
毛泽东不仅听了,而且还要林一山、李锐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三天交卷,作为会议文件印发。
最后,毛泽东给南宁会议定了基调:“中央并没有要修建的决定,对三峡(工程)我还是有兴趣的。”并宣布:“三峡(工程)的事情交给周总理管吧!”并要周恩来一年抓四次。会后,周恩来有出访任务,一回国就和李富寿、李先念一起率领了几十名省委领导、中外专家和有关技术人员视察荆江大堤和踏勘南津关、中堡岛。在成都会议上,周恩来就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作了报告。会后,毛泽东也率柯庆施、任白戈、李井泉、王任重、周小舟从重庆顺江而下,对三峡进行实地考察。
这次,毛泽东让林一山汇报长江的泥沙问题,也就是三峡水库的寿命问题。
林一山说:“长江的合沙量远比黄河少,相对量少,但由于长江全年来水量比黄河大20倍,所以泥沙的绝对量还很大。根据计算,三峡入库泥沙,每年约五亿吨,含四亿立方米,三峡水库寿命可以用400年至少也可用200年至300年,这是假定不上其他水库的话。”
毛泽东听后沉思片刻,很惋惜。在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参观了古代水利专家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四川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个秦昭王时修的水利工程至今已有几千年了,而三峡工程只能几百年,不能不使毛泽东举棋不定啊!他说:“这不是百年大计,而是千年大计,只两百年太可惜了。”
其实林一山谈的这个问题,只是假设。假设在三峡水库以上的长江干流上,二三百年内没有任何水库,有更多的泥沙直接进入三峡水库的淤积水平,因而,林一山说的是最严重最保守的情况。事实上,在二三百年内,长江上游除三峡水库外,一定还会建不少大型、中型、小型水库,蓄水拦沙,三峡水库的寿命就绝对不止200 -300年。斟此,在当时的研究设计中,不认为水库寿命是个大问题。
但远见卓识的毛泽东,早在建黄河三门峡水库时就提醒工程技术人员:“这是修水库,可不要修成泥库。”遗憾的是毛泽东的话竞不幸而言中了,三门峡成了泥库后,林一山还奉周恩来之命参与处理。
大概因为长江含沙量大大少于黄河(绝对量大),对三峡水库泥沙的淤积,虽有人研究,但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可以这样说,对水库寿命的研究,从毛泽东开始才成为水库建设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正因为此,毛泽东这次召见林一山后,才促使林一山对水库淤积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只要认识掌握水库泥沙的运动规律,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水库也应当可以长生不老。后来,林一山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王任重。
今天我们考察长江三峡当时滞缓上的原因,除毛泽东所说的泥沙及其水库长期使用寿命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当时国际形势的问题,当时面临战争的问题。其实技术问题还是次要的,打仗、战争的因素,世界大战的考虑,才是毛泽东对三峡工程上不上,举棋不定,真正犹豫的原因。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