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至宜昌,王任重安排的宜昌地委书记、荆州地委书记、沙市市委书记上船。毛泽东听取了他们的工作汇报。在听汇报中,毛泽东很关心经过三大改造后的资本家的状况。他说:“帮助资本家找出路,利用他们的资金发展工业方向是对的。…‘像沙市这样的地方,发展轻工业是必要的,把一部分商业资本转移到工业上是个好办法。”
毛泽东对农村的情况特别关心。他关心农民在兴修水利时的合理负担问题。他说:“你们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既要注意依靠贫下中农,又要注意教育农民。中国的农民在打倒地主富、农时,有些农民就看着中农,特别是看着富裕中农。在农村,要防止侵犯中农利益,注意团结农民的大多数,注意教育农民,注意贫下中农与中农的团结,我们党如果不团结农民的多数,就会脱离群众。要引导广大农民去发展生产、发展经济。领导农民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生产。”
当船至郝穴时,王任重请毛泽东察看荆江大堤,船慢慢减速,靠近北岸,缓缓而行。
看着这百里长堤,毛泽东陷入了沉思。
长江闯过三峡,冲出南津关,涌向枝城,进入了两湖平原。这种高山与平原分明的地理,正如唐代诗人李白所说:“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
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史称荆江,全长约350公里,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堪称“地上悬河”,下荆江为“九曲回肠”。自古以来“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每年5月至8月的汛期,江面船只,仿佛从沙市屋顶驶过,出现“屋上载舟”的景象。即使是冬秋两季的枯水时期,荆江水面也高出北岸地面。一旦大堤溃口,洪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雄伟的武汉三镇,都有可能毁于汪洋。据记载,荆江大堤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到民国26年( 1937年)的558年中,共发生水灾101次,平均5年半一次,灾区百姓倾家荡产。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荆江南岸开辟分洪区,兴建荆江分洪工程,有效蓄洪54亿立方米,以此减少大汛期间荆江分洪的压力。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至1954年,长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荆江大堤受到严重威胁,经党中央批准,三次开闸分洪,共泄洪水126亿立方米,降低了水位,确保了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
这时,有人对毛泽东说,南岸就是古城公安。毛泽东面对波涛滚滚东去的大江,无限感慨。他想起了李白的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随即吟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听不见,汽笛一鸣到公安。”在一旁的王任重、李银桥都笑了。
到武昌,毛泽东一行下榻东湖客舍。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