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口老通城出来,毛泽东一行并未回东湖客舍,而是驱车过汉水、长江,登上了珞珈山。
晚上七点多钟,毛泽东来到了全国著名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参观化学系、物理系师生办的工厂。
当武汉大学副校长张勃川向毛泽东介绍化学系总支书记罗鸿运时,毛泽东高兴地握住罗鸿运的手说:“好啊,我是来看你的工厂的,你们有多少个工厂?”
“我们系共有30多个工厂,都是师生们自力更生办起来的。”罗鸿运回答。
毛泽东来到焦化厂,当时炼焦炉正在烘炉,学生们正在于活,毛泽东问:“你们厂有多少人?”
“有30多人。”副厂长盛蓉生回答。
“是一班干?还是分两班?”
“是分两班干。”
“那不是中间要停火吗?”
“不停火。”
“不停火?那不是一班要干12小时?”盛蓉生还没有回答,毛泽东又问:“是不是要工作12小时呢?”
“现在还没有正式生产,正式生产必后要作些调整的。”盛蓉生回答。
毛泽东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你们工厂是不是全由同学办?”
“除了厂长是工人外,其余全部是同学。”
“厂长是什么工人?有没有技术工人?”
“厂长是煤气工人。”
“是外边请来的吗?”
“是化学系的煤气工人。”
盛蓉生的回答,令毛泽东满意。
毛泽东到空气电池厂。罗鸿运指着一位扎短辫、戴眼镜文静秀气的姑娘向毛泽东介绍:
“这就是厂长,叫徐茜莉。”
毛泽东笑着握着徐茜莉的手:“啊,你就是厂长。”这时,学生们一见毛泽东就蜂拥地簇拥上来。毛泽东被轰轰响着的封口机吸引了,转身往封口机走去。徐茜莉急忙对毛泽东说:“毛主席请这边走。”
毛泽东停下脚步,走到了压炭包机房。这是学生们打破迷信,敢想敢做,艰苦奋斗,废物利用,用木料制成的两架机器。毛泽东一面仔细地看,一面连说:“好,好!”
“我们就是用这机器制出了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徐茜莉介绍说。
毛泽东听后说:“啊!国内先进水平,好,好。”随即拿起一个空气电池看看,用手指着商标“国营汉口电池厂”问:“这就是你们的厂名吗?”“这不是我们的封套,因来不及印刷,暂时用一下汉口电池厂的,下个月我们就有自己的封套了。”
“你们是学生吗?”
“是的,我们的学生全是一、二、三年级的同学。”毛泽东笑了,慈祥地看着这批年轾人。
毛泽东来到了硫酸厂室外部分块矿炉。块矿炉发出刺鼻的气味,喷吐着一股股热浪。毛泽东在鼓风机的轰鸣声中,认真听取了厂长方佑龄的汇报。走到炉前,弯下腰,从洞孔里看炉内的火焰,脸上排满了汗珠。看了一会儿,直起腰来,脱下上装,只穿一件白衬衣,打量着围在身边的每个学生。他见方佑龄穿的背心被汗水染成黄色,蓝色短裤活像一块剃刀布,浑身的土样子,毛泽东摸着他的头说:“像一个工人的样子了。”毛泽东来到硅胶厂,来到洗硅胶的学生旁,弯下身又仔细地看,边看边说:“这像盐。”接着问学生:“这是硅胶吗?你们为什么要把水倒掉呢?”学生们紧张得回答不出问题,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刘仰峤忙补充说:“要把硫酸根离子洗掉。”毛泽东看了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建成的烘炉和一盆盆的硅胶,十分满意,连声点头说:“好!好!”
厂长谢能泳是个湘潭姑娘,她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问:你是几年级的呀?”
“我是二年级的。”
“你们厂有多少人?”
“26个人。”
“可你怎么管得了?”
“有事同大家商量,全凭大家一起干。”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慢慢地说:“对呀,要依靠大家,边学习,边领导。”毛泽东看防潮硅胶的生产,谢能泳介绍说:“缸里面是硫酸,上面是水玻璃,用玻璃棒搅拌,这是土法,现在我们正在搞技术革新,做搅拌机。”
毛泽东笑着说:“这是土法,土法再改洋法。”
然后笑着说:“对,土洋结合。”
热得直流汗的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向用彩色灯泡装饰的化学系工厂系统图走去。讲解员曾莉蓉向毛泽东讲解各个工厂的情况,当曾莉蓉讲到活性氧化铝时,毛泽东问:“什么叫活性氧化铝,与普通氧化铝有何区别?”
“都是氧化铝。”
“那为什么叫活性呢?”
小曾回答不出来,其他学生作了补充也没讲清楚,毛泽东看完系统示意图后,用他那浑厚有力的语调说:“像活性氧化铝的问题都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你们还没能学习好,以后要好好学习,钻研知识。”说完与讲解员曾莉蓉握手告别。
毛泽东走进卡普隆厂,厂长周法昱迎接。毛泽东问:“你们这里是卡普隆厂吗?你们做的卡普隆拿来给我看看。”
“现在还没有投入生产,只在实验室里做出来了,没有拿到厂房里来。但我们一定要在国庆节前,生产出有味的卡普隆来向党献礼。”
毛泽东听后,满意地说:“很好。”
当毛泽东来到物理系工区的炼钢厂时,指着熊熊烈火的炉子说:“你们这里干什么的?”
“那是炼钢厂的一部分——火法炼精铜小组,这个炉子是用来炼精铜的。”厂长曾广培说。
“那你们炼铜还有几个部分呢?”
“还有水法炼粗铜和电解炼纯铜两个小组。”
“水法炼铜的原理怎样?”毛泽东边走边问。
“水法炼钢的原理是置换反应原理,用矿石与稀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铜。然后加铁屑,铜就被置换出来了。”
“这个办法很好呀!水炼组在什么地方,可以去看看吗? “可以。不过水炼现在在红安县,与当地政府合作建工厂,不在学校里。”
毛泽东惋惜地说:“哦!原来不在这里。”
这时,毛泽东被两个在反射炉旁操作的学生吸引了,他看一会儿他们的生产,指着反射炉问:“这就是炼精铜吗?用什么来炼?”
“我们用粗铜和废钢来炼。”
“粗铜含量多少?精铜含量多少?”
“粗铜含铜量一般是80%,我们粗炼之后达到了97%,98%,99%。”
“由80%到99%那可真不容易呀!”
“是的,确实不容易。我们是经过尖锐的思想斗争和几次失败的考验,在党总支的领导和支持下苦干出来的。”
听了曾广培的回答,毛泽东用赞扬和勉励的口吻说:“好哇,青年人就是要有志气,要经得起考验,要苦干,要巧干。”
此时,毛泽东又看了矽钢片厂,已连续参观了七八个工厂,很累了。刘仰峤、张勃川便请毛泽东乘车来到武汉大学的大操场前与已聚集在这里的武汉大学、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南民族学院等高校13000多名师生见面。
在离开武汉大学前,校党委第一书记刘仰峤向毛泽东汇报了学校的情况。毛泽东听后说:“学生自觉地要求实行半工半读,这是好事情,也是学校大办工厂的必然趋势。对这种要求可以批准,并应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在学校改革中应该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多方面地集中群众智慧。”
九点半钟后,毛泽东一行才回到了东湖客舍。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