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军区文艺演出后,毛泽东回到东湖客舍,收到了中央办公厅送来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在8日给毛泽东的电报。电报说:“鉴于台湾情况之紧张,美帝态度之顽固,请您告诉我们(甲)可能不可能发生美华战争,(乙)我们越南应该有什么准备?”
毛泽东与胡志明相识在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胡志明在毛泽东主办的农讲所中做翻译和对外宣传工作。胡志明创办的培养越南革命干部的“特别政治训练班”就设在毛泽东主办的农讲所附近,学员们都到农讲所吃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接受胡志明请求,从人力、物力和军事方面给越南人民无偿援助。在中共历史上,首次派出中共中央联络代表和军事顾问赴越工作,帮助越南人民与法、美帝国主义打仗。三十多年来,毛泽东与胡志明结成了亲如兄弟般的友谊。
毛泽东读毕胡志明电报后,立即起草复电,以免老友悬望。复电说:“我认为:(甲)美国人怕打仗,就目前说,很少可能大打起来;(乙)贵国似可照常工作。”
13日晚上,毛泽东视察武钢,观看一号高炉出铁后回到梅岭一号,又收到了周恩来、黄克诚给毛泽东寄来了两件关于近日金门情况和一件我军命令,毛泽东又立即给周恩来、黄克诚复信。毛泽东在复信中既讲了军事斗争策略又讲了外交斗争策略。在军事上,“白天黑夜打,每天24小时,特别是黑夜,特别是对料罗湾3里以内打零炮(每天二、三百),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似有大利,至少有中利、小利。”“大打之日不打零炮 小打三日既是昼夜打零炮,特别是黑夜如法炮制,似较有利。”在外交上,“华沙谈判三、四天,或在一周以内实行侦察战,不要和盘托出。”
毛泽东在东湖客舍确定的炮击金门、马祖和华沙中美会谈的战略战术思想,具体来说是:1.对美国不能大打。2.对蒋介石在炮战中分小打、大打。小打只打零炮,目的是使敌昼夜惊慌,但仅二、三百发。大打呢,即万炮齐发,打得一片火海。3.对中美华沙谈判,开始三、四天只搞侦察战。
这次炮击金门,是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的,是中美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抗衡的必然结果。早在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跨过长江天堑,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南中国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时,就有一鼓作气地攻克台湾的打算。但由于当初解放军既无空军,又无海军,对国民党控制的沿海岛屿鞭长莫及。1949年7月,中共中央派刘少奇赴苏,向苏联要求提供200架飞机和代培飞行员要求,帮助解放台湾。12月毛泽东访苏又向斯大林提出派“志愿飞行员和秘密军事特遣舰队协助夺取台湾”,但斯大林担心与美国发生冲突,举棋不定。
1950年1月5至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发表声明和谈话:“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利益或建立军事基地”,宣称“美国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美国不会为了保护这些地方来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同意了毛泽东就适当时机解放台湾的要求。在中国大陆,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迅速组建了海军、空军,苏联也加紧培训中国军队和进行各种装备的武装。但是,由于金日成急于统一朝鲜,6月25日以七个师的兵力反击南朝鲜的挑衅。大举越过三八线,爆发了朝鲜战争。由于美中两国先后参战,毛泽东、周恩来的主要精力倾注于朝鲜战局,再无暇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只得先放一放。
而美国呢?朝鲜停战后,把中国作为主要敌人。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军进驻台湾,美舰游弋台湾海峡,部署了导弹基地,在外交上奉行反华三原则:不承认新中国;二承认“中华民国”;三阻挠反对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
在美支援下,蒋介石不断叫嚣“反攻大陆”。1958年夏,国民党驻金门、马祖总兵力达10万人,占其地面部队的1/3。
毛泽东决不允许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下去。他一直在寻找机遇,以示惩罚。
1958年夏,发生了中东事件。伊拉克政变稚翻了亲英美的哈希姆王朝,建立了共和国。美军在黎巴嫩登陆后,妄图镇压伊拉克新政权,黎巴嫩人民反对美军入侵。毛泽东抓住这个机遇,在台湾海峡采取军事行动,炮击金门、马祖。这是中国的内政。美既受牵制,但又找不到借口使之四处紧张;既可减轻中东人民压力,又可试探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牌。
8月23日,下午5时,毛泽东一声令下,顷刻间万炮齐发,地动山摇,成串的炮弹飞向金、马。金、马陷入一片烟雾火海。只交手几个回合,蒋海军护航舰和运输舰连连被解放军炮兵击伤数艘,击沉三艘。美舰护航,照打不误。但毛泽东命令,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即使美舰开火,没有他的命令也不准还击。但炮火一响,美舰逃之天天,台湾军舰,除击伤击沉外,其余均仓皇南逃。
大规模炮击一月,金门、马祖运输线被砍断,工事被摧毁。至毛泽东在9月10日来武昌时,金、马蒋军弹尽粮绝,此时若三军齐发,登陆强攻,金、马将垂手可得。此时随毛泽东南巡的张治中,也进言毛泽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一鼓作气地收回金、马。
但毛泽东另有打算。经过几次较量,已摸清了美国底牌。蒋千方百计要拖美国人下水,美则极力避免与中国对抗,中国也极力避免与美冲突。鉴于此,毛泽东确定了“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策略,尽量避免与美交锋。
就在毛泽东在东湖客舍复信周恩来、黄克诚后第二天,也即9月15日,中美大使级华沙淡判恢复。开始时,美国态度蛮横,要求中方先停火,再讨论具体措施,我方态度强硬,要求美国武装力量撤出台湾海峡,停止向中国领海领空进行军事挑衅。但通过几次谈判,美调整对台政策。由“协议”改为“脱身”,要蒋放弃金、马,以换取美的支持。而美的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与蒋的“反攻大陆”“一个中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毛泽东洞若观火,审时度势,调整政策,做出了令世人皆惊的决策,停止炮击金、马,实行“一个中国,联蒋抗美”。由收复金、马改为留在“蒋介石手中好”,并将此意图通过渠道转告了蒋介石,开始了军事斗争转为政治、军事、外交三者交叉,而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外交为辅,军事服从政治的错综复杂的斗争。
10月5日后,毛泽东下令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实行“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只打炮,不登陆,既要封锁,保持适度紧张、拖美不能脱身;又要使国民党在金马能生存下去,使其守而不撤。
6月,毛泽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6日起停止炮击一周,让台湾自由地输送供给品,条件是美国不得护航;如果护航,立即开炮。
13日,彭德怀下令再停止炮击两周,条件依旧。金、马国民党军政人员欢呼雀跃,美国人骑虎难下,只得停止护航,蒋介石则宁冒炮击封锁,也不愿美退出护航,毛泽东“一石三鸟”, 引起台湾上下不一致,加深了美蒋矛盾。
毛泽东将美蒋拖在金、马的目的已达到。
25日,毛泽东起草的《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不打机场码头、船只,条件是不以美国人护航为条件。这与其对蒋,不如对美。打是为蒋拒绝从金、马撤退找理由,不打是使蒋获取补给,利于坚守。
11月下旬,在东湖客舍的毛泽东又起草了《三告台湾同胞书》。作为10月6日《告台湾同胞书》、25日《再告台湾同胞书》的续篇,奉劝蒋介石举行和谈,合理解决国共两党的历史纠纷,警惕美国的孤立台湾和托管台湾的阴谋计划。这篇《三告》后来因为杜勒斯访台,毛泽东、周恩来要看看形势变化再说,故未发表。
军事家、外交家的陈毅,对毛泽东炮击金门有评价:“毛主席的文章做得很妙,我们在金门打打停停,不是‘送瘟神’,而是‘留瘟神’,杜勒斯脱身不得,还要替我们约束蒋介石不要闯祸。”
毛泽东在金、马炮战中所展示的雄才大略和高超谋略,渗透了东方人的智慧,创造了世界军事史、外交史上的奇观。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