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红色荆楚》
P. 93

第三章·荆楚雄师





                                          中原砥柱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1940 年 1 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采访时多次目

                 睹边区民选活动的盛况:群众往自己中意的候选人背后海碗里
                 投入黄豆、绿豆或蚕豆作为选票,最后按豆子的数量确定人选。
                 选举参与面之广,群众热情度之高,令人震撼!后来,她在其

                 著作《中国的战歌》一书中,感慨地称赞:“这是比近代英美还
                 要进步的普选,是真正的民主!”
                      湖北京山八字门,是当时豫鄂挺进纵队(新四军第五师的

                 前身)和鄂豫边区党委指挥机关所在地。新四军第五师孤军深
                 入敌后,要站住脚跟,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抗日根据地。发动群
                 众以最高的积极性参加战争中的一切工作,是创建和巩固抗日
                 根据地的重要基础。边区党组织从斗争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兵民

                 是胜利之本,自觉以主要精力发动、组织群众运动,摸索创造
                 出不少符合当地民情的群众运动方式。“抗日十人团”即是这
                 一时期的创举。它以十人为一基层单位,以共产党员为骨干,

                 通过自上而下的号召和群众串联发展而成。其成员来自广泛的
                 社会阶层,既有工人、农民、学生,也有商人、小地主和富农,
                 还有名流士绅、洪门兄弟等,充分体现了一切抗日人士最广泛

                 的联合。这个半军事半政权性质的群众组织担负着多项任务:
                 组织生产、调解纠纷、打奸除恶、筹集物资、掩护伤员……为
                 后来的基层民主政权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起步
                 的。在被敌分割成的几十个“豆腐块”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进



                                                                                 079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