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党史>红色经典

革命浪潮之十八——游击战争 红旗高扬

2015/07/20

 
  "山林岩洞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任凭白军再围剿,红军越打越坚强。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1934年秋至1937年7月,湖北境内的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8省最为活跃、最有特色、最富成效、保存人数最多的地区,与红军长征一样,构成党史、军史上辉煌的篇章。
  主力红军相继转出湖北后,国民党军队对留下的中共组织、红军游击队和地方武装"划区清剿"。国民党军队在"清剿"中,提出"有民即有匪、民尽匪尽"、"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漏掉一人"等血腥口号,所到之处,新坟叠起,一片废墟。湖北各根据地党组织和广大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高举红旗,顽强战斗。在鄂豫皖,高敬亭主持重建了红28军;在湘鄂赣,省委恢复了红16师;在鄂豫陕,省委组建了红74师。
  一支支主力红军在被摧残的土地上重新崛起,令蒋介石十分震惊。于是,国民党当局又重新部署,调集重兵,划分驻剿、追剿部队。"驻剿"部队占领根据地的城镇要点,构建密集的碉堡网,封山毁林,放火烧山,严密封锁。"追剿"部队不分地界、不分白昼,跟踪追击。强敌当前,红军寡不敌众,遭受很大损失,被迫改变斗争方式,转入深山密林,开展游击战争。
  为对付敌人,红军和游击队往往一连几月住山林岩洞,吃野菜树皮。有时敌情严重,一夜转移几个山头。寒冬腊月,卧雪踏冰,餐风露宿,过着野人般的原始人生活。尽管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但红军指战员仍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精神,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组织的一次又一次军事进攻,让武装斗争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鄂豫皖地区的军民,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武装便衣工作队。他们十人左右一股,担负起党政军三位一体的职能。82支便衣队星罗棋布,活动范围遍及22县。各便衣队以自己的游击根据地为内线,以其他便衣队的游击根据地为外线,从老区到新区,从赤区到白区,从山区到平原,从乡村到城镇,成为坚持游击战争的第二支主力军。
  湖北境内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同时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保存了一批经过严峻考验的革命火种。鄂豫皖、湘鄂赣、鄂豫陕、鄂豫边四块游击区域的5400指战员,成为我党我军抗战时期大发展的骨干和基础。


Copyright @2014-2018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