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红色荆楚》
P. 147
第二篇·建设时期
在地区布局上,改变了过去那种经济总量 70% 以上高度集
中在鄂东地区的状况,开始形成比较合理的经济布局。特别是
进入七十年代后期,湖北生产力布局以武汉为基点,有计划地
逐步地向鄂西北、鄂西南延伸,由中心城市向地县展开,由长
江沿岸向新建铁路沿线展开,由鄂中腹地向边缘山区展开,从
而形成了以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
工程为标志的具有湖北经济特色的三角经济圈。武汉市由一个
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为新型生产型特大城市,并和黄石、大冶构
成以冶金、机械、轻纺、建材工业为主体的鄂东经济区。经济
一向落后的鄂西北,由以汽车制造业为龙头的十堰和以汽车、
轻纺为主体的襄樊市,构成鄂西北经济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口
的宜昌,是举世瞩目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它与江汉
平原上的明珠沙市市和新兴的石油化工城荆门等组成以电力、
石化、轻纺为主体的鄂中、鄂西南经济区。鄂西北和鄂中、鄂
西南经济区的兴起,拉动了荆楚边缘地区、落后山区经济的发
展,从而也推动了全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农业发展
在旧中国,湖北农村没有水库,没有固定机电排灌站,仅
有 4 座小型水闸,农业抗灾能力差,经常受洪水和旱灾的袭击。
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境地,灾民常常流离失
所、荆楚大地饿殍遍野。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把水利建设作为重点建设之一,累
计投资 100 多亿元,每年动员千军万马,新建扩建水利工程,
更新改造设备,疏通沟渠河道,共培修、加固和新建江河堤防
2 万公里,建成沿江排灌涵闸 3000 多处,固定机电排灌站 1.6
万多处,兴建大、中、小型水库 6000 多座,库容 500 多亿立
方米,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 53 万公顷增加到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