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红色荆楚》
P. 63
第一篇·革命时期
家和救亡工作者,分别从东北和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
一齐涌向武汉,至 1937 年底,各地先后转移到武汉的各种文
化团体达一二百个,各类文化人多达千人,在武汉复刊和创办
的各类报刊达几十种。武汉实际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和全国抗战指挥
中心。
武汉这一战时首都和全国抗战中心地位,直至次年 8 月前
后,国民政府的院部会所有驻汉机构或办事处陆续西迁至重庆
而告结束。
作为国民政府机构全部西迁重庆前的战时首都,武汉充分
发挥了对全国抗战的中枢神经作用。在军事、政治上,武汉指
挥着全国的正面战场作战,国共双方以团结抗战为总目标,进
行了广泛的协商和合作;国民党及国民政府采纳中国共产党的
意见,进行了必要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谈
判上取得良好进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这一时期得到深入发展,内容不断丰富,为全国抗战走向全
面和持久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
由中共中央长江局直接指导,中共湖北省委具体领导和大
力推动,武汉地区抗日文化宣传活动异常高涨,以武汉为中心
的湖北群众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群众动员和参与范
围之广、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且向八方辐射,把全国抗日救
亡群众运动高潮推向顶点。其深度和广度,在整个抗日战争时
期也极为少见,由此构成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抗战的重要内容和
主要特征。
武汉抗战时期,以武汉为攻守中心,由国民党军队主导、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武汉保卫战(武汉会战),是整
个抗日战争乃至东方反法西斯战场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
历时最久、牺牲最为惨烈的战役,是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
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