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红色荆楚》
P. 59
第一篇·革命时期
三年游击
主力红军转移长征后,湖北各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进入艰
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转移后,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力量
顿现空虚。为了整顿、集中和发展党的力量,11 月 17 日鄂东
北道委宣布成立,并决定立足根据地群众,组建地方部队和便
衣队,积极开展游击活动。1935 年 2 月 3 日,受命统一领导边
区武装部队的皖西北道委负责人高敬亭,在太湖凉亭坳召开干
部会议,传达鄂豫皖省委指示,重建红二十八军。
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便衣队作为党政军一体的武装
组织,数人至 10 人为一队,扎根于农民群众中,与敌灵活机
动开展斗争,在联系、发动和武装群众、配合和支援正规红军、
地方游击队打击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方部队
和遍布、零散于根据地区域的便衣队支持下,红二十八军以弱
势兵力,以鄂东北和皖西北为战略支点,在广阔的鄂豫皖边区
跳跃回旋,打击敌人,保存和发展自身力量。
1934 年“六七月事变”后,湘鄂赣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分
割为 11 块互为隔绝的小型红色区域,主力红军所剩无几,各
分区地方部队和游击队悉遭重挫,甚至全部丧失。省委电台丢
失,与中共中央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中断,只能独立自主
地开展斗争。11 月,红十六师重组,省委以鄂东南为主攻目标,
指挥红十六师主动进击,取得通山等一系列战斗胜利。至 1935
年 6 月,红十六师发展到 3 个多团约 5000 人,恢复、新建 6
块苏区,开创了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比较兴盛的局面。
苏区的发展迎来了国民党军队的密集进攻。国民党集结 60
余个团的兵力,筑起三道防线,对湘鄂赣省委驻地形成严密包
围,逐步进逼。省委和红十六师对紧紧逼来的危险缺乏察觉,
迁延时日,在被迫紧急突围时,损失惨重,兵力锐减四分之三,
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