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红色荆楚》
P. 55

第一篇·革命时期


                 根据地。主力远走,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根据地独立
                 坚守,苦撑危局,深陷七里坪之战,损兵折将,至 1933 年 6
                 月反“围剿“斗争以失败告终。

                      在蒋介石接连发动的第五次“围剿”斗争中,在七里坪战
                 役中遭受极大损耗的红二十五军,灵活机动地开展斗争。由于
                 敌众我寡、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多次寻求

                 突围和转移战场,寻找新的发展基地,并派员向中共中央请示
                 新的发展方针。
                      1932 年 6 月,国民党集中 10 万余兵力发动对湘鄂西根据
                 地的第四次“围剿”,根据地中心区域洪湖地区丧失,红三军

                 被迫于同年 10 月从洪湖地区突围,艰难转战豫西、陕南和川东,
                 历经 9 个多月,恢复、建立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由

                 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和“肃反”扩大化的继续,在国民
                 党军队的再次“围剿”下,苏区复又丧失。1933 年 12 月,红
                 三军决定放弃湘鄂边根据地,冒着严寒、穿越连绵狭隘的大山
                 深谷,开始了游击转战、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漫漫征途。至

                 1934 年 9 月,红三军相继开辟鄂川边游击根据地和黔东根据地。
                      为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并探清中央红军日后可能实行战略转
                 移的路线,1934 年 8 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从

                 湘赣根据地出发西征,同年 10 月抵达贵州印江县,与红三军
                 胜利会师。两军整编,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至 1934 年
                 10 月底,红二、红六军团先后占领酉阳、永顺、桑植、大庸、

                 桃源、慈利等县城。11 月底和 12 月中旬,中共湘鄂川黔省临
                 时委员会、省军区和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以永顺、
                 大庸、桑植、鹤峰为中心,以黔东和鄂川边为两翼的湘鄂川黔

                 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之后,国民党军队即调动包括
                 蒋介石嫡系部队在内的 80 余团兵力,采取持久战略和堡垒战



                                                                                 041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